南平血案凶手:打不开心结加缺陷人格致犯罪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0日 13:5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专题:福建南平实验小学重大凶杀案

  将于4月20日上午在福建省南平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的“323”恶性杀人案,以造成8死5伤的惊人数字,冲击着公众的耳膜。

  而在此前的3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发生张建瑞全家5人被杀害案;2月3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发生祝才发杀死一家7口案。

  近期接连发生的这些恶性刑事案件,让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驱使犯罪人狠下如此黑手?

  过不去的那个心结

  “我对杀人的起因有异议,我对杀人的过程也有异议……”4月8日,在南平“323”恶性杀人案的一审庭审现场,对于公诉机关的指控,被告人郑民生一直重复着“我有异议”4个字。

  “323”恶性杀人案件发生后,有部分评论将其犯罪归咎于社会问题导致。真是这样吗?

  “犯罪人在犯罪后一定会给人们一个理由,如果我们把这个"理由"当回事,顺着它去分析研究,那"结论"一定就全错了!”我国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今天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如果从犯罪人的角度去寻找解释,那一定是:好事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坏事是外部影响造就的。这就是著名的“归因理论”。

  “郑民生确实存在诸如失恋和无房等问题,但失恋与无房并不是犯罪的理由,而且很多穷人虽然身居陋室,但家庭生活仍很温馨,亲人之间仍然相亲。”李玫瑾说,普通人难以想象犯罪者的逻辑。

  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李玫瑾把郑民生归结为心结类犯罪。

  “心结是指一个人对刺激的反应是失败的,失败后导致其以后遇到类似刺激会出现痛苦的反应。相当于在这根线上打了一个结,虽然还能缝东西,但每到那个点就过不去了。换句话讲,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只要遇到类似刺激,一个人就过不去这个坎。”李玫瑾这样向记者解释。

  郑民生的心结是什么?

  “从目前来看,我们大致判断一定是其家庭支持系统出了问题。”李玫瑾说,如果家庭亲人之间相互扶持、帮助,关系很融洽,就不会出现如此疯狂的行为。

  “郑民生符合心结类犯罪的心理特征,就是情感创伤,没有依恋,没有牵挂,没有一个爱他的人,没有一个他爱的人,这个人就很可怕。”李玫瑾说,郑民生不是精神病人,但又让人感觉很疯,与他的心结和情绪创伤有关。

  危机隐于性格缺陷中

  与郑民生杀人案不同,李玫瑾把发生在北京市大兴区的灭门案主角李磊归结于缺陷人格的人格类犯罪者。

  2009年11月23日22时许,大兴区黄村镇清澄名苑小区北区14号楼男主人李磊,先后持刀将妻子、妹妹、父亲、母亲和两个儿子杀害。

  根据警方的通报,李磊供述“杀亲”是由于从小父母管教严格,婚后妻子在家里又过于争强好胜,长期的家庭积怨在心中累积,最终导致惨案发生。

  李玫瑾推测,李磊或许从小由祖父母抚养长大,这是他对父母不亲、讨厌父母管教的一个原因。同时这种抚养也极可能造成他被宠溺的背景。此次的过激杀人还应该有一个强度较大的刺激。李玫瑾认为,这个刺激很可能是此前他们家在被拆迁时拿到的补偿款。

  “推算一下,几百万元的补偿款在他们家买完110多平方米住房和开一个饭店后,应该还有一定结余。李磊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他一定想早点拿到剩余的钱,但他的任性与挥霍使父母不愿意这么早就交给他。他说"老婆争强好胜",这很可能是指妻子对他经济上管得很严。从他杀人后跑到三亚、一路挥霍上万元,到他被捕后还贪婪于窗外的景色,这些表现都可让人们发现他的玩心、任性和自私。由此判断,拿到剩余款很可能是他的杀人动机。”李玫瑾分析道。

  “这种人一般生长于结构健全,但功能并不健全的家庭中。这种不连贯、不均匀的爱常会导致他们自私、骄横,甚至对父母的管教产生拒绝与怨恨,一旦觉得自己的利益被侵害,就会犯罪。”犯罪者在杀死儿子前的沉思,让李玫瑾更加断定这是个极度自私的人。

  应启动家庭干预机制

  李磊被抓前一直彬彬有礼、乐于合作,“从来不给其他人添任何麻烦”。这让李玫瑾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一个看来如此正常的人在某一个时刻成为最冷酷的杀手,该如何将这种谋杀扼于萌芽之中?

  “在分析具体的心理历程中,发现问题后还要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李玫瑾说,在某些国家,如果发现家庭出了问题,社会就会启动“家庭干预机制”,不只是为了帮助一个孩子,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安全。

  由于我国暂时没有家庭干预机制,发现危险人格或者异常家庭时,李玫瑾建议,无论在社区还是在学校,对青少年的异常表现和行为,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包括关心、帮助、交流、及时惩罚等。李玫瑾赞成适当的惩罚教育,当然前提是不造成身体伤害,“我们必须让青少年知道:做错事,就要付出代价,形成对做坏事的恐惧感。”

  在北京大兴区接连发生“灭门”惨案后,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红宇曾做过专门调查。她认为,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很多惨剧都可以避免。

  “人们普遍对心理和精神治疗缺乏认识和了解。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心理不健康等同于"精神有问题"或者"精神病",很少因为精神压力大向心理医生求助。”刘红宇说。

  刘红宇认为,国家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性宣传力度,使民众对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和治疗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服务人员职业规范,加快心理卫生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心理卫生法或精神卫生法。

 

责编:肖金平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