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孔子》公映 再现真实中华圣人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22日 16:1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综合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独家解码“孔子”七张脸 不见发哥只见孔子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孔子》将于1月22日全面公映。作为一部将孔子“去圣化”的电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有个性有生活味,贴近我们的孔子。所谓“去圣乃得真孔子”,诚哉斯言!而周润发历尽半世沧桑的阅历,洗尽铅华的沉淀更是与孔子一角的要求不谋而合。最终发哥也凭借出众的人格魅力,炉火纯青的演技将孔子一角演绎得有血有肉,做到全片“不见发哥,只见孔子”,让人叹服。

  电影里,孔子不仅有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亦有与家人的温馨亲情,面对政敌时他是不卑不亢,而对“同盟战友”鲁君则是信任有加,同时求道老子与拜会南子时更是两种境况,不过他对黎明苍生则是永远心怀仁念,大爱永存心间:

孔子与其众多门徒

  1. 面对弟子:言传身教 亦师亦友

  《孔子》一片中,一众弟子是伴随孔子最长的,不管是早期的鲁国为官,还是后期的周游列国,弟子们都追随着孔子。孔子能够让这些人如宗教狂热般的追随左右,自然是有其原因。

  首先从收留人殉小奴漆思弓,便可看出孔子对弟子的选择的不问出身。其次通过擅长领军作战的冉求,骁勇生猛的子路,还有尊师好学的颜回,以及善于组织经商的子贡等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上不求全面发展,而是因材施教,发挥其长,完全的素质教育。

  此外,孔子与弟子更是亦师亦友,能听取弟子的意见,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便是片中任泉饰演的大弟子颜回谏言孔子的情景,孔子毫无怨言的听从——这是现代教育极不可能的。孔子最大的魅力还在于其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式的言传身教,比如时刻推行周礼,流亡路上对颜回说的“求仁得仁有何怨”,送给子路的“克己复礼,非礼勿听、勿视、勿言、勿动”,而对冉求回国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更是坚定的支持者,让人喟叹孔子的胸怀。

  2. 面对家人:相濡以沫 舐犊情深

  相对孔子与弟子的处理,孔子与家人则是篇幅不多,寥寥带过,但是通过仅有的几个“插曲”,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良夫慈父般的孔子。虽然史书上曾有传言孔子晚年休了妻子亓官氏,但是电影对此这没有交代,这个也是为了凸显出孔子有着美好的家庭在背后支撑。

  片中,过了天命之年的孔子,与妻子亓官氏早已是老夫老妻。在孔子为政的过程中,妻子都是通过诸如为其研磨、日常的家庭行为等实际行动去支持,堪称相夫教子的典范。而就是这样看似琐碎的细节,还原了孔子曾经在家庭生活方面的缺失和单薄。而孔子对待妻子的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对待子女的舐犊情深,以及回到家中时的“回眸一笑”,都让人感到温馨。而在即将出走鲁国,遥想未知的前程,孔子怀抱女儿时游移的眼神则让人动了恻隐之心。

鲁定公对孔子的才干颇为赏识

  3.面对君主:知其不可而为之

  电影前半段,孔子能够从鲁国中都宰平步青云到国相高位,均离不开鲁定公的赏识与支持,同样也是因为鲁定公的冷落,使得孔子出走鲁国而周游列国。

  正如弟子颜回所言,孔子错把全部理想寄托在鲁君身上。因为对于鲁定公而言,他只论成败与否,而不管仁与不仁,十足的以“成败论英雄”,最终负了孔子和苍生。也正是孔子将全部理想寄托在明主身上,而最终的失败更突出孔子作为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这也是后来几千年中国诸多书生救国的悲剧模式。另一方面,孔子不是不知道将理想寄托在鲁定公身上危险,但是他还是去做了,正是因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尤其显得更加悲壮。

  而在孔子对待鲁定公上,也领略到了孔子的君臣之道,作为臣子为其出谋划策,扫清障碍的尽职尽责。如齐鲁会盟时,孔子略施小计致使齐国劫持鲁公的失败,同时不费一兵一卒收回了本应属于鲁国的汶上三城,功莫大焉,而在这一幕中,恍然回到发哥在《赌神》结局里的料事如神,气定神闲,而这一切归根结底不过是知己知彼,有备而来。此外,孔子力主的“堕三都”的计划也是为了加强鲁公的权利,削弱大夫们的势力。

  4.面对政敌: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最终周游列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面对强大的以季孙斯为首的政敌,孔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孔子面对政敌时,一言以蔽之,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而在面对政敌的过程中,发哥饰演的孔子很有层次,并非简单的悲愤。所面对的对象则是由“一小撮”至“大集团”的,开始是公孙狃,也正是公孙狃的出现,孔子说出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彻底的与政敌们划清界限,这实际也是孔子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他太过理想主义,不懂迂回了。而在朝堂上公然因为“人殉制度”与以季孙斯为首的“三恒”们为敌,孔子的不卑不亢的举止,不畏权贵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从此埋下了让其流亡的道路。而孔子在面对公孙狃时的坚守原则,面对季孙斯的不卑不亢以及在武子台平乱时的力挽狂澜,孔子的正人君子形象跃然而出。

  5.面对老子:求师问道的毕恭毕敬

  当孔子施政过程遭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而鲁定公又不给于支持,孔子是孤独的,而这时老子出现了,这在片中用的是主观镜头。面对老子的话语:“听说你在鲁国做官,干得很好。”孔子是欣慰和欲言又止的。欣慰的是,有人理解他,欲言又止的是老子是出世的,而自己却是入世的。

  入世也是孔子的悲剧性所在,因为他的思想是超脱于当时的时代的,即便是在当下,也是非常非常高的道德准则。而作为入世的孔子,他没有出世的老子那般逍遥自在。片中对于二人的处理就很好,幻若梦境,带着几分虚无缥缈之感。这种虚无缥缈即有老子思想的超然物外,同时也说明老子思想的遥远与不可及。

  6.面对南子:互为知己

  电影里对于“子见南子”的处理,即合乎常情,又出乎意外。所谓合乎常情,指的是孔子与南子的开始于结束符合历史的记载,两个人并没有走到一起,孔子也没有接受南子的礼聘。而出乎意外的则是电影将孔子与南子处理成了知己的关系,因为南子是作为懂孔子的形象出现的,不是“美而淫”而是“美而智”。特别是在草地上,南子天真烂漫的一场跑戏是片中位数不多让人惬意的部分。

  而孔子对于南子,开始是抱有幻想,或许她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但是南子的太过主动性让孔子后怕,虽然南子的一句“世人也许很容易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未必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体悟到的境界。”让孔子感觉到世上还有这么个“知己”,但是终归没有留住孔子继续周游列国的决心。

  7.面对苍生:克己复礼为仁

  实际不管是孔子选择弟子时的不问出身,敢于“三桓”对抗废除人殉制度,面对政敌时的不卑不亢,还是对老子的毕恭毕敬,坚持周礼,以及对争议南子的以礼相待等都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他的仁,他的大爱。

  此外,孔子在“武子台叛乱”时面对士兵被烧所表现出来的悲悯,告诉我们他的心是在滴血的,但是这些都是战时的必然之举,这些在以往的大片中是很少见的。而孔子在流亡路上向弟子们说的:“求仁得仁又何怨”让人看到了他的一如既往的坚持,让人感叹。而在“陈蔡被困”时,他可以不吃不喝抚琴七日,就是心中有个信念在支持。而最终回到鲁国时,跪倒在城门前说:“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何尝不是显示出了他的壮志未酬……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边看边聊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