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联播):眼下正是南方水稻收割时节,本台记者谢宝军来到湖南武冈市秦桥乡板桥村蹲点采访,半个月的时间里,陌生的板桥村渐渐变得熟悉,而村民马寒彩三分地一口井救活村里百亩稻田的故事,更让谢宝军对这个小山村多了一份感情。
8月25日 湖南武冈市秦桥乡板桥村
当我们来到板桥村时,已是中午。这里的稻田、房屋,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而亲切。这个只有1000多人口的偏远山村,居然和我湖北老家的小村庄惊人地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口音。我的家乡在湖北南漳县的汉三村,种稻子,是乡亲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我小时候就是在上学、插秧和割稻子中度过的。
在村口,我们遇见了刚从娘家回来的马寒彩和达良多两口子,他们急着想把成熟的稻子收割了。她家稻子的品种是村里成熟最早的。
记者:下午帮你割去好不好?
马寒彩:那不好意思啊。
记者:没问题的。
午后,在马寒彩家的稻田里,我和他们一起收割水稻。
本台记者 谢宝军:虽然从小在湖北农村长大,但是有十多年没割过稻子了,所以这个手有些吃力,但是马大姐说我的基本手法还是有的。
和我们一起割稻子的,还有马寒彩的邻居王婶和马婶。农忙时,板桥村有互帮互助的传统。不过马大姐还是后悔,不该说下午要割稻子的事,他们这么大岁数还来帮忙让她过意不去。但王婶说,不管多忙,马寒彩家的忙一定要帮,这是怎么回事呢?
村干部:特别像马寒彩,换回我们150多亩饱满禾(稻子)的丰收。
原来,板桥村正在遭遇多年不遇的大旱。可马寒彩哪来这么大的本事,能救活这么多稻子?我们在一座小水塘边找到了她,马寒彩说,这个水塘本来是她家的另一块稻田,也是三分地。但一个月前,她把正在抽穗灌浆的稻子全都割掉了。
马寒彩:割第一把(稻子)我就舍不得割了,想掉泪,但是不割也不行啊。
为什么到嘴边的粮食却割掉了呢?原来,马寒彩那三分田占着“地利”。今年干旱,全村900亩水稻日渐枯黄,她家的三分地因为地势低守着泉眼,一点没受影响。可是没过几天,她睡不着觉了。
马寒彩:人家的(稻田)都干了,自己也觉得不好过。
马寒彩和丈夫一合计,把稻田里多余的水匀给了邻居,没过几天邻居家一亩多枯黄的稻田就返青了。可这时,村主任上门提出了一个要求:村里想在马寒彩的三分地里打井,这让马寒彩真的犯了难。
武冈市秦桥乡板桥村村主任 林明庄:当时她有点想法,确实是觉得这样太不划算了。自己那个三分地,可以丰收了,她很心疼,不愿意。
如果打井,马寒彩那三分稻子必须割掉。如果不割,这三分地打400斤粮食不成问题,他家五口人能吃上三个月。为了照顾老父亲和两个小孩,马寒彩和达良多没出去打工,稻田是家里重要的生活来源。
马寒彩丈夫 达良多:肯定的嘛,谁舍得,谁都舍不得。
那几天,马寒彩一直处在痛苦的纠结之中。但接下来的一件事,让她转变了想法。76岁的八组组长达良军用儿子寄回的3000块钱,打了一口井供大家抽水灌溉,而他自家多年没种过稻子了。
马寒彩:他老人家那么做了,我们年轻人应该更加那么想。
3000块钱,对于板桥村村民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而达大爷家连件像样的电器都没有,这彻底感动了马寒彩。三天后,在马寒彩的三分地里一口露天水井打成了,周边150多亩稻田有了水。
村民:当然感谢他了,他如果没打井,我们哪来的救。
马寒彩丈夫 达良多:只要大家有收成,我心里想着就高兴啊,只要大家的没干掉了,有谷收了,我心里就舒服了。
本台记者 谢宝军:七十多岁的八组组长达大爷自费三千多块钱打的这口井,救活了周边五十多亩的稻子。而就在几十米之隔马寒彩的这口井,她舍弃了自己三分地的稻子,挽救了周边一百多亩的水稻,截止到现在这个村已经有114口地下水井,而正是有了这些水井才确保了820亩水稻的丰收在望。(视频编辑:鞠澄昊 文字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