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首播: CCTV-1 05月06日 19:38
重播: CCTV-1 05月07日 06:10
CCTV-新闻 05月07日 04:42
CCTV-新闻 05月07日 05:15
西南大旱,使得一个个村庄处于干渴状态,有的村人畜饮水困难,有的村地里庄稼绝收。记者最近在贵州采访时,来到了一个名叫冷洞村的地方,同样地处旱区,这里的旱情却明显减缓,不仅村民生活用水有一定保障,而且山上的大部分经济作物也都保住了。那么他们到底用了什么办法,在大旱之年走出了一条脱困之路?
金银花受旱情影响 即将枯死
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位于贵州省西南部,记者在这个村看到,山坡上长满了金银花,百分之七、八十都长势良好。据村里人介绍,仅仅一个多月之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当时山上的金银花已经死亡了30%,有50%也已经枯黄,没有生命力了。
金银花是冷洞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冷洞村是贵州省的一类贫困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80%的面积都是石山,既没有平整、肥沃的土地,也没有充足的水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为了给乡亲们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从2002年起,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带领大家在山坡上种起了金银花。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村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2224亩。虽然大部分还没有进入盛产期,但全村金银花的产值已达100多万元,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的60%都来自金银花。如果今年金银花都枯死了,即使重新种植,老百姓也要再等几年才能有收入。可以说,金银花像象村里人的命根子一样宝贵。大家都心急如焚,最忧心仲仲的是朱昌国,他担心日子刚刚好过起来的村民们又重新返贫。
自制滴灌技术 救活金银花
3月初的一天,朱昌国突然想到,以前他曾经见过一种滴灌技术,又节水、效果又好,也许这能给濒临死亡的金银花带来一线生机。于是,他立刻找到一些废弃的矿泉水瓶,并在自己家的地里反复做起了试验。
经过反复试验,朱昌国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矿泉水瓶的瓶底扎一个小洞,通过旋转瓶盖、改变瓶里的气压,调节水流的大小,从而达到灌溉的作用。
因为滴灌的水全部被金银花的根部吸收了,所以,这个看似简陋的土办法效果很不错,而且非常节约用水。随后,朱昌国找来了几个村干部和党员,让他们也分头在自家地里做试验。在证实这个办法确实有效之后,村党支部立刻开始向全村推广。
为了彻底打消大家的顾虑,朱昌国和村里的干部、党员等走家串户,并带着村民上山给大家做现场指导。为了找到足够的塑料瓶,村干部们还通过当地电视台向社会求援。很快,由兴义市社会各界捐赠的10多万个矿泉水瓶就被送到了冷洞村。村民们三天两头往山上跑,用"瓶子滴灌法"挽救金银花。
多年来兴修小水窖 发挥重要作用
冷洞村人的这种顽强精神由来已久,早在十年前,村党支部就开始带领大家在石头山上修梯田、建水窖,这次大旱之年,小水窑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了金银花的救命水。
朱昌国告诉记者,全村有386口小水窑,目前干枯的才150口,目前这些水位还可以互相调整,一直到干旱260天的时候,才造成了一部分老百姓的用水紧张。直到记者采访时,一部分老百姓家里面都还有十来个立方的水。
经过努力,全村两千多亩金银花挽救回来了70%,以前全村一天要用60吨水浇灌金银花,现在用"瓶子滴灌法"只要10多吨就够了。 大灾之年,冷洞村人用他们坚韧的毅力和聪明智慧,挽回了自然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而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冷洞村人也一直在用这种顽强的精神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着抗争。
村民李兴刚告诉记者,1983年,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他带着家人去外地谋生。在他离开后的这些年,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炸石造田。他们从石缝里掏出一把把泥土,将石头炸开砸碎,用碎石砌成地基,再在地基上回填泥土,开出了一片平整的田地。有了足够维持生存的田地之后,村民们又开始兴建小水窖和水窖池,把486亩地变成了水浇地,种上了水稻,村民们也吃上了过去很难吃到的白米饭。
多年在外打工的李兴刚被村里的变化所震动。2003年,他带着家人回到了冷洞村,随后,他家也建起了小水窖,并种上了水稻、栽上了金银花,去年还花四万多元钱盖起了新房。
现在,全村的造田面积已达860亩,每家都至少有一个水窖和水窖池。但在来之不易的成绩面前,村里的党员干部们并不满足,战胜干旱这只是第一步,村民们还想有更大的发展。为了让金银花的产值越来越高,下一步他们打算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在山上也要兴修这种小水窖,并且把它封闭起来储存水,一到干旱的时候就能用上,做到旱涝保收。
冷洞村人世代生活在石山里,日子过得不容易,如今又遭遇大旱,更是难上加难。但他们没有望天叹息,而是动脑动手靠勤劳和智慧与旱情做斗争。在旱灾中,我们还看到了众多像冷洞村人一样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启发了许多人,大山里,大旱中,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责编: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