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吉林省 >

吉林春耕之变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2日 05: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东北的春天姗姗来迟。可是,季节一到,黑土地马上热闹起来。

  吉林省春耕现场会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那拉嘎村召开。远远看去,40多台大型拖拉机、播种机,衬着遥远的地平线,一字排开,很是壮观。

  种了一辈子地的那拉嘎村农民刘启贵,一大早就来到田里。走进垄头,俯下身去,黑土上面精心覆盖着膜,下面埋着滴灌设备,黑油油的土地已泛出春天的光泽与气息。“去年我用的还是小四轮子呢,真没法比啊。看来黑土地真是要变个种法啦!”

  从管理到服务

  政府指导模式在变

  吉林西部十年九旱,但一家一户上滴灌又不现实。怎么稳定增产?今年,在政府推动下,当地与甘肃农垦集团联手打造松嫩平原万亩现代化滴灌的项目。这也是政府三化统筹发展现代农业战略布局的一步棋。

  “我们的春播方案报兰州总部通过,要在5月15日前完成播种。”项目区负责人甘肃农垦集团的万尊新介绍说,由于引进了滴灌技术,万亩项目区由十几个人进行田间管理就足够了。

  一场技术革命,给农民彻底“松了绑”。“集约化农业生产发挥了节水灌溉的最大效益。”县里领导认为。

  春耕前,吉林省就定出今年的春耕时间表,4月10日开犁播种,4月20日掀起播种高潮,4月底前结束旱田播种,5月底前完成水稻插秧任务。今年正常年景下全省粮食总产要比去年增加31.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在春耕期间,农民享受着许多政府的服务:农资打假、农技推广、农田水利工程保障……

  今年全省以灌溉为主的7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比常年多98%,比去年多58%;81座中型水库蓄水量比常年多20%,比去年多34%。吉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水库蓄水量形势如此之好,主要源于日益加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进入田间地头

  技术推广机制转变

  5月15日一大早,天空飘着雨丝,长春市文化广场正举办全省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二人转演员将科学种田的知识编成了唱段,唱得有声有色,吸引了不少观众。

  这种“文艺搭台,科技唱戏”的形式,城里人听着新鲜,走村进镇后,更是深受农民欢迎。辽源市农民张军说,本来就爱听二人转,把这些科学种田的知识唱进去,好听好记,是个好主意。

  近年来,吉林省加大了科技下乡的力度,从春耕备耕到田间管理,到处都有农技人员的身影。听说镇政府有科技讲座,松原市乌兰图嘎镇万宝村64岁的农民徐万发早早赶来听课,拿惯锄头镰刀的大手认真握起了笔。“天冷道不好走,不算啥。课必须去听。过去俺们靠天吃饭,现在科技种粮很重要。像测土配方施肥,那就是有用。”徐万发告诉记者,这样的讲座今年他一共听了三次,“播种期应该预防什么样的病虫害,备耕期间肥料的选择与使用及真假化肥鉴别,玉米高产栽培,三堂课的内容都围绕着春耕展开。”

  据统计,在春耕前,吉林省利用冬春季节组织34个省级农业科研、大中专院校和农技推广单位与市县乡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共同配合,培训基层干部群众近500万人次,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

  未来,吉林省还要将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以此进一步鼓励科技下乡。

  “去年全县大力推广大垄双行耕作技术播种面积7.5万亩,平均亩增产120斤,今年更要加大力度。”农安县县长在今年春耕现场说。

  像农安和前郭一样,政府不仅调动各方力量送科技下乡,而且起到统筹规划,引领科技种田方向的作用。

  据悉,今年吉林全省万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田要达到400个,比去年翻一番,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高产示范区。备耕成为四季的活

  农民种地更动脑筋

  “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信息时代,电脑、电视,甚至展会,都成为农民学习的渠道和来源。农民们再不是望天吃饭,指望着口口相传老把式的经验了,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一进农博园,就觉得眼睛不够用呢。现在科技种田,可不是过去大牛蹚地了。”公主岭解放村63岁的农民黄殿君去年进城赶了农博会,为今年的春耕作好了技术准备。

  “我们来农博会,目标明确,很少是瞎逛的。”双阳区农民王志龙说,农博会有新品种,还可以了解新趋势。

  现在,农民春耕,不是劳一时,而是用心用脑种地,备耕成为四季的活,硬件软件都重要——种子化肥农药要备好,而选怎样的种子,用怎样的技术更是功在平时。

  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农民韩代富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2009年,韩代富种的花样品种特别多:10垧土地既有绿色水稻,也有粘玉米,还种了高油大豆和高淀粉玉米。后来一看行情,2010年他又调整为只种水稻和玉米,“收入果然不错”。

  这个心思活络的80后小伙儿,机械化作业的路走得也早,从翻地、播种到打药、收割全都实现了机械化。“2005年,我买了一台抛秧机,原来人工10天能插完秧,现在用机械抛秧3天就能完成。”

  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专家梁琦说,“现在的农民在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0多年前我下乡时,政府推广使用化肥,晚上农民就偷偷地往壕沟里倒。现在农民寻求的是哪种化肥最好用,缓释性强,如何测土配方施肥呢。”

  春耕如多棱镜,悄然展示了传统农耕方式在新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