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晏永和:发挥政协优势 组织各界别参与四川灾后重建工作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7日 15:5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排行榜 排行榜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22289e203c87455197356d740f0401a9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主持人:各们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高端访谈》,我是张莹,本期节目我们为大家邀请到的是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晏永和。晏副主席,您好!

  晏永和:您好!

  晏永和:四川省政协战胜灾难、化危为机 为四川灾后重建作出突出贡献

  主持人:首先感谢您接受CNTV的采访。中央〔2006〕5号文件旨在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四川省是如何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据我们了解,四川省近年来在贯彻落实中央5号文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请您介绍一下去年四川省政协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晏永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即中央5号文件下发以后,四川省委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对文件精神的学习和领会,并认真地贯彻和落实。文件下达以后,省里先后下了三个文件,在06年下发了一个省委16号文件,在09年下发了一个省委18号文件,在2011年,就是去年省委又下发一个24号文件,三个文件都是对中央5号的具体部署和安排。同时,为了贯彻好中央5号文件精神,省委在6年内召开了2次省委政协工作会议,召开了1次省委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然后为了出台这几个文件,为了开好这几个会议,省委组织4次对5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调研和督查工作,所以省委对文件贯彻的这些措施大力地推动了中央5号文件在全省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对5号文件和省委的部署也及时作了安排,认真落实文件精神,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各级各部门为贯彻文件,相继出台了一些配套文件,认真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全省的各级政协组织以贯彻落实5号文件为契机,大力推动政协系统的 “三化”建设,履职成效更加显著,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踊跃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献计出力的生动的大好局面。应当说,5号文件到现在已经下发已经6年了,(文件颁发实施的6年),是我省政协工作不断取得成效的6年,也是全省政协事业开拓进取的6年。

  正如你刚才问的那样,2008年以来,四川走过了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历程。我们四川省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委员在中共四川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我省战胜灾难、化危为机、加快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全国政协和中共四川省委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去年的工作我们主要是围绕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省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认真履职,为我们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全面胜利完成、为我们“十二五”良好的开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去年的工作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不断增进思想共识。我们始终把增进共识、凝聚人心作为人民政协的首要任务。在增进共识方面我们第一就是进一步坚定各族各界、广大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去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组织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及各族各界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通过中心组学习、通过传达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引民全省各族各界群众,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第二,就是不断增强我们的政治意识,去年我们通过组织委员视察“三基地一窗口”、 开展建党90周年活动,特别是去年是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广大的政协委员和各族各界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愧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拓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领导核心。第三,就是不断地汇聚力量。人民政协有优势和资源,我们组织界别协商议政、民主讨论,开展形势政策宣传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把广大政协委员和各族各界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工作。

  第二个方面的工作就是利用优势,助推我们省经济加快发展。我们始终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我们人民政协履职的第一要务,为推动全省经济在高位运行中保持较快发展贡献力量。一个就是我们就是助推“两化”互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是我省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省政协围绕省委的中心战略任务,专题协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对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进行了调研和视察。同时,我们对如何“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化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化”等一些重大的课题,积极建言献策。这些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积极采纳。第三,我们就是助推区域发展。我们省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及时地对一些区域性的重大经济发展(问题),不断地做些工作和推动。比如说,我们搞了“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座谈会”,推动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又比如说,我们调研了“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对推动天府新区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又比如说,我们对“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产业园区建设”等等都进行了专题研究。特别是我们四川是一个老区,去年我们针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巴中市、广元等老区未纳入国家级经济区域规划的问题,我们与致公党中央一块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老区的建设,如何推动老区的发展,作了一次联系调研,然后我们两家共同向中央提出,为推动了秦巴山区纳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应该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另外一个方面,是助推生态建设。四川是长江上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我们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利用我们政协的优势,对“生态产业发展”进行调研,提出了一个调研报告,另外我们结合全省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这项大的工作,我们积极参与,而且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又比如说,我们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川西北高原的牧区,如何“人工种草”,提出“人工种草”的建议,贾庆林主席看了这个报告以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我们这个调研报告“很有新意”,回良玉对这个报告的成果,批示要在全国牧区工作会议上推广。

  第三项工作,就是结合贯彻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协力文化强省建设。中央六中全会召开以后,我们省委召开了九届九次全会,对文化改革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省政协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在“促进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建设”这个大事上,开展了一些工作。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一个是专题协商文化产业,我们去年专门召开一次常委会,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二,我们就是协同推动文化发展,我们组织委员视察了我们视察了“巴蜀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我们不断督办“推动我省文化体制改革”重点提案,对我们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说献了计、也出了力。第三,是我们自身的文化优势,政协是人才荟萃这样一个好的机构,我们自身有一个文史资政的问题,文史资料资政的问题,“5·12”以后,我们抓住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去年我们出版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史料丛书,那个史料丛书效果非常好,把亲自参与的抢救者、志愿者,受灾的、重建的、援建的,各方面的亲身经历、倾诉的一些情况都记录下来。

  主持人:这都是宝贵的财富。

  晏永和: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另外我们去年结合多党合作,我们四川是多党合作重要的发源地,去年我们多党合作的丛书,我们也出了一套。去年我们还创办我们省政协的文史网站。应该说我们自己的作用也发挥出来了。

  第四项工作,我们积极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始终反把以人为本、履职为民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协助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是,着力惠民生,我们调研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情况,我们调研了我们省“养老事业发展”,我们也视察了我们省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我们抓住我们重点提案的督办,比如说对农村饮水的安全问题,我就带队进行了专项督办。应该说,在惠民生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些很好意见。第二个方面就是协办促稳定。四川是第二大藏区,全国稳定方面有的问题我们有,全国其他地方没有的,我们可能也有。所以,促进稳定是我们省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调研了“社区矫正”,调研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 我们也调研视察了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协力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这些活动,应该说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第三个方面是我们尽力为民办实事。我们省政协自己有两个扶贫点,一个是雅安市名山县白鹤村,还一个是乐山市金口河区,这是我们省政协对口联系的,我们在为民办实事这方面是高度重视,可以说省政协参加单位,包括我们机关,对加快扶贫和联系点的支持工作,我们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去年我们做了很多事,比如说给这些联系点,这些贫困的地方捐资捐物将近3个亿左右,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第五个方面的工作就是努力提高我们政协履职的质效。提高履职质效我们重点是把握规律,注重提升,着力“三化”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我们履职的水平。去年,省政协开展协商议政活动49次,提交了各项专题调研报告71份;开展专题调研15项;同时我们还组织委员和常委开展18次视察,提交视察报告13份;提案工作,我们去年共征集提案1054件,立案1017件,办结1013件;另外我们还编了社情民意信息904期,全国政协和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用245条。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信息的批示达到了153人次。这些成果对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一

热词:

  • 四川
  • 政协
  • 晏永和
  • 四川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