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杜晓静 武彦报道) 似乎,在人们的印象里,乌审旗以沙漠之城而闻名遐迩。
当你走进这片正在发展中的热土,仔细端详其中的变化,会发现,原来的沙漠之城现在也变成绿洲之城,不仅如此,他还正在向文化名旗大步迈进。
七月时节,乌审旗草木茂盛,适逢有气象记录以来雨水最多的年份,车行之处见不到半点荒芜,来到乌审旗,你会发现这里的文化博物馆很多,这里的文化名人很多,这里的“萨拉乌苏”、“文化独贵龙”、“察罕苏力德”等文化品牌也是名声在外。
“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这三项桂冠足以给这座文化名旗加分。乌审旗在凝炼地区精神、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走在了前列,文化已成为乌审旗一张极具品位的名片,文化软实力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文化独贵龙”精彩绽放
“独贵龙”源自蒙古语,本意是圆圈或者环形,类似于小组。现如今,“独贵龙”已成为乌审旗广大农村牧区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层组织。
日前在乌审旗社区活动中心看到,“察汗苏力德老年文化独贵龙”的老年人们正在进行各种民族乐器表演,他们是普通的牧民,不是专业的表演者,甚至他们都没有受过完整专业的训练,但是呼麦、顶碗舞、筷子舞等这些蒙古族艺术形式被他们表演的独具特色,一曲终了,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在场人的阵阵掌声。
“文化独贵龙”是以文化户、民间艺人、文化能人为主体,以带动农牧民开展文体活动,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间组织。“文化独贵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延伸,上接文化站、文化室,下衔文化户,弥补了文化站服务距离不足,文化户实力单薄、能力有限等问题,与文化站、文化室、文化户协调配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近距离服务广大农牧民。
据负责人介绍,截至到目前,乌审旗已成功组建了53个“文化独贵龙”,其中示范“文化独贵龙” 6个、“马文化独贵龙”3个,“服饰文化独贵龙”2个。
这种以“独贵龙”为载体的文化服务方式很受当地群众欢迎,52岁的老牧民巴音道吉家住无定河镇,那里有13个“科技传播文化独贵龙”。他说,“独贵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更传播了很多实用技术,“特别是在养殖方面,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疫病防治知识,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事情。”
据了解,作为当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特色工作,有关部门将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进一步扶持“文化独贵龙”的发展,增强其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马头琴文化”完美保护
马头琴文化是乌审旗的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将乌审旗创建成集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推广普及、人才培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近年来,乌审旗委、政府实施“培养一批马头琴音乐爱好者,培训一批马头琴音乐初级人才,培育一批马头琴文化产业,建设一批以马头琴文化元素为主的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马头琴文化节庆品牌”的“五个一”工程。并在2009年成功申报并注册了“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中国马头琴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马头琴博物馆”。以马头琴文化为龙头,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筑起了广阔平台,乌审旗正在实现由文化资源大旗向文化名旗的转变。
组织专家编写乌审旗马头琴音乐演奏教材,并建起了马头琴“四库一系统”,即全国“马头琴人物资料信息库”、“演奏曲目集群库”、“文献资料搜集库”、“制作企业信息库”和“检索系统” 的基本框架,打造全国马头琴信息最为完整的数据体系。
注册成立了“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成立了9个“马头琴文化协会”;组建了62支“马头琴文化独贵龙”,拥有成员1500多人;登记备案马头琴文化户3000户;在教育系统成立了12个马头琴音乐兴趣小组,成员2100多人,搭建起了以“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为龙头,各协会为纽带,“马头琴文化独贵龙”为支点,马头琴文化户为基础的普及网络机构。
成立了乌审旗马头琴音乐培训学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64个班次7100多人的培训。同时在6个苏木镇和部分嘎查村设立了民间培训校点并启动了培训工作,旗直机关以系统、部门为单位的培训工作正在展开,部分学校将马头琴音乐列为音乐课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