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1月13日在青海省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长 骆惠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回顾2011年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过去的一年,是我们经受复杂严峻考验、夺取"十二五"开局全面胜利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青海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有效扩大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预计全省生产总值1622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42元,分别增长12.59%和15%。在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我们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征程上迈出了更大步伐。
一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突出亮点。
(一)加大经济调控力度,快速增长势头进一步巩固。面对货币政策不断收紧、市场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见事早、行动快,打赢了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改善融资环境、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稳定物价水平和应对工业经济下行等几场宏观调控硬仗,不仅促进了当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也为今年乃至"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省总财力突破千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争取国家各类补助资金增幅分别达到31.9%和29.9%,财政支出达到967.4亿元,迈上一个大台阶。去年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达到286亿元、增长52.8%,省对下转移性支出达557亿元、增长46.9%。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和支出均衡性、有效性的明显提高,对推动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社会新增融资超过五百亿元。其中新增贷款余额408.7亿元,增长23%,实现了信贷增量高于上年,增幅在全国靠前的目标。同时,创造了直接融资、地方金融改革、保险直投、产业基金发展和金融招商五个新突破。金融支持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跨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4亿元、增长34.2%,投资率达到88.4%,创历史最高。全省新增高速和一级公路1000公里。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德令哈支线机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加快推进。锡铁山至北霍布逊铁路开工,花土沟机场奠基。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建成并试运行。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44.2%,民间投资增长39%,电源、水利投资实现翻番,启动了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亿元以上的开工项目达到438个。投资快速增长和结构明显优化,大大增强了我省的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遏制物价上涨取得明显成效。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一场战役来打,重拳出击,实施了支持农业生产、促进产销衔接、投放储备肉和平价粮油、增加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实行临时价格干预、遏制流通环节不合理涨价因素等一揽子计划,促使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月同比涨幅由3月的最高点9.2%逐月回落到12月的1.5%,排名由全国第1降到第31位,奠定了进一步稳控物价的坚实基础。应对工业下行措施果断。针对工业运行10月份出现拐点、增速回落的新情况,准确判断,果断出手,统筹处理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当前与谋长远、给帮扶与练内功的关系,综合采取十项对策。一次性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撬动银行、企业增加投入。在帮助企业战胜当前困难的同时,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面对复杂形势,我们牢牢把握了促进发展的主动权。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实现较大突破。我们把提升产业水平、构建"两型"社会、加快城镇化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点,着力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用于农牧业的总投入达117.6亿元、增长59.9%。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全线开工,李家峡、公伯峡、拉西瓦水库灌溉工程全面推进,解决了农牧区25.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了对农牧业园区、服务体系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新建日光节能温室3万栋、农牧区畜用暖棚1.7万栋,建成5个百里万亩(万头)基地,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0.3%,75%的纯牧业村建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实施38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和60个村异地搬迁扶贫项目,减少贫困人口18.5万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实现了粮油产量稳中有增、蔬菜供应能力不断提升、畜牧业健康发展、农牧民收入较快增长。新型工业化进入快车道。全面推进工业"双百"行动和三大园区建设。两台66万千瓦火电机组、255万平米地毯纺纱、万吨枸杞深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型多功能锻压机、金属镁一体化等项目加快推进,福田专用车、磷酸铁锂材料、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特钢200万吨改造升级项目全面竣工,建成1000兆瓦光伏电站并安全并网发电,创世界之最。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3亿元,增长12.3%。循环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的新突破。现代服务业规模显著扩大。制发了促进旅游、商贸物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倍。启动"旅游倍增计划",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412万人次,增长15.2%,实现旅游总收入92.3亿元,增长30%,青海湖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景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标准化农贸综合市场在西宁投入运营,朝阳物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开始向农村牧区延伸。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消费拉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用于科技投入的财政资金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带动社会投资上百亿元。新实施60个"123"科技支撑项目,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西宁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2%。一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落户青海。"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百万亩造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封山育林、治理黑土滩和沙化草地成效显著。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办成了一件大事。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和全社会节能行动,实施减排工程121项。对湟水河流域334个排污口进行整治,全省17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和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深入实施"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启动东部城市群建设,加快海西城乡一体化试点,支持各地14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6.2%。相继实施40多个对口援助青海藏区项目。藏区主要发展指标增幅高于全省水平。广大藏区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步入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