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记者袁涛 报道) 刘琼芳,一位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奉献超过56年德高望重的医生,这位79岁的老人长期以来与癌症病魔抗争着,最后一次,刘琼芳倒下了,2011年7月9日她再也没能像往常那样出现在她负责的病区,病患们再也看不见那个身穿白色大褂瘦小的身躯,刘琼芳和她的精神,永远留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她的心中全是病人
1932年刘琼芳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市一个殷实的家庭。从小聪慧好学的刘琼芳在完成初等教育后于1950年考入广东光华医学院,新中国的建立对亲眼目睹过国破山河碎场景的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刘琼芳在校期间刻苦钻研医学医术,立志在毕业后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建于1938年的同仁会医院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改为石家庄市第一医院。1955年,刘琼芳以优异的成绩从光华医学院毕业,同年,被分配到了石家庄第一医院工作,而当时的第一医院仅仅是一所只有几间平房、设备简陋的小医院。刘琼芳从此扎根在华北大地,把毕生之学奉献在了这里。
在刘琼芳的眼中只有病人,她认为给人治病是生命中的头等大事。她常对家人说:“只有给病人看好病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一天,刘琼芳正在家中吃午饭,一名溺水的女大学生被抬进了医院,呼吸已经停止了。刘琼芳听到消息后,把饭碗一搁就赶紧跑回了医院。经过她和医务人员的抢救,病人的心脏又开始跳动了,但是卡在喉管里的痰和水不能完全排出,按常规应把气管切开。但脖子上就会永远落下个大疤,刘琼芳经过密切观察,觉得应该采取其他方法,刘琼芳成功了。病人从急救室被送到病房,这本不属于她管了,因担心再发生意外,她就一直守护在床边,一直忙到夜里,直到女学生的病情稳定后,她才放心地离开。
还有一次,刘琼芳下楼时不留神踏了空步,把脚脖子给崴了,疼痛难忍,晚上破例没有去医院查房。爱人老杨正在家里给她热敷时,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值班的医生告诉她有位刚送来的老大爷吐血不止,请她过去帮着诊断一下。刘琼芳二话没讲就在爱人的搀扶下来到病房。经过她详细的诊断和及时的救治,老大爷才保住了性命。
刘琼芳有个习惯,每天下班回家后,把收治的疑难杂症病人情况认真记录下来:姓名、年龄、职业、症状特点、检查结果、诊断结果、用药和治疗效果、病人住院与出院时间等,从1960年到2009年,50年如一日。
“患冠心病的老红军杜永林、患动脉瘤的矿工武风山、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家庭妇女孟淑贞、患颈动脉硬化的铁路工人孟传文”... 像这样的患者病例的记录有8000多例,这些临床治疗资料装满了4个大纸箱。
刘琼芳常说,“做一个好医生,医德和技术是最重要的。”和她共事多年的同事都说,她对看病有近乎痴迷的钻劲儿。不但如此,刘琼芳的业务基本功特别扎实,比如做胸穿刺,一般医生要靠B超定位,但她用手一摸就能准确无误地进行穿刺。
刘琼芳不让病人带着疑惑离开。对每一位患者,她都会详细诊断,仔细询问,想方设法找到病因。同事们知道,刘大夫总是习惯性地用手攥着听诊器的听筒,免得听诊时因凉让患者不舒服。她常和患者说病症、拉家常,细细寻觅引起身体不适的点滳细节。有的人地方口音很重,她就把重要的话写出来,一定让患者看懂弄明白。找她的患者很多,但跟过她的医生和护士从来没有听她向一个患者说过“别说与病不相干的”,或者“后边有人等着”之类的话。她经常看病一直持续到中午饭后,直到所有患者都走了,她才回家吃口饭。
刘琼芳问诊很耐心、很细致,经常发现同行们没注意的病症,找到别人不易解决的病症。刘琼芳不止一次陪自己的病人去找本院、外院的专家会诊,很多同事不理解。刘琼芳坦然一笑说:“这是医生应尽的责任,解除病人心中的疑惑,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一位在中学执教的物理老师,被其他医院按“甲亢”久治不愈。根据病人病状和体征,刘琼芳分析检查结果后,诊断为心肌炎后遗症和严重神经衰弱症,在治疗基础上回家调养即可。病人对此诊断半信半疑,刘琼芳就利用星期天,陪着他到省级医院请专家会诊。经多位权威专家诊断,病人终于排除了心里的疑虑,精神轻松地回家调养去了。
“治愈是偶然的,好转是经常的,关怀是持续的”,这句医疗名言提醒,治病不能只靠动刀用药,病人更需要持久的医疗关怀。而刘琼芳总是耐心地听完病人的话,充分赢得病人的信任,救治了不少疑难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