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张謇
退位诏书
本报记者与恭亲王的合影。
特派记者:徐媛园
1911年9月16日,北京德胜门外,全体禁卫军正队列整齐,接受着帝国年轻的摄政王载沣的检阅,年幼的宣统皇帝,此时还不到六岁。在千里之外的武昌,谁都没有想到,在几个星期后的那一声枪响,让清王朝的千里长堤瞬间坍塌。
风雨欲来
革命前夕“异象”谣言京城满天飞
直到今天,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五世孙金诚先生,依旧记得老辈人流传下来的辛亥年的“异象”。“北京西潭柘寺有一樟树,每逢皇帝将嗣位,必先生出一枝,正枝才会枯干,历代皆如此。辛亥年老根旁突出一枝,与新枝不相附属。”就是在这一年,武昌的枪声引发了各省独立的“蝴蝶效应”。彼时的北京城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正彼此交织,各种来路不同、互相矛盾的政治新闻,在这座城市畅通无阻。
“那时大家了解消息基本还是通过报纸。而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媒体跟进报道的革命。”金诚正在编一本名为《辛亥革命与北京西城》的书。最先刻出号外的是《国风日报》,但号外的出版引来了警察的干涉。于是,《国风日报》在第二天的头版,开了一个版的天窗,上面只印了一行字:本报得到武昌方面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阅者恕之。
“为什么警察要来干涉?大家都以为肯定是革命胜利了,清政府快完了。”于是,人心更加动摇。无奈之下,警察又找上门来,让报馆“该登就登”。除了《国风日报》,全国报道武昌起义的,还有《汉口日报》、《民立报》、《申报》、《汇报》等。
革命之争
一场“立宪还是共和”的南北博弈
1911年10月14日,清廷史官在日记中说:谣言甚多。外城吴厅丞张皇失措,勒停唱戏。邮传大臣欲停止京津火车,一时人心摇惑……
在各种谣言面前,人们脆弱的内心瞬间瓦解。大家纷纷冲向东交民巷大清银行挤兑,北京的金价一路飞涨。天津的租界,此时成为王公贵族们的避难地。而远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求学的胡适得知国内发生的时间,亦在日记中说:北京政府震骇失措。
事实上,“武昌兵变”后,摄政王载沣立刻召开了御前会议。“自家的事,还是要自家解决。还是请午楼(荫昌)辛苦一下吧。”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的提议,立刻得到了隆裕太后的许可,因为隆裕太后希望将枪杆子握在满族手中。于是,17日荫昌火速赶到河南信阳坐镇指挥,但前线军队均系袁世凯旧部,将士不听命令,荫昌束手无策,起义的烈火迅速蔓延。荫昌的怯懦,令袁世凯的复出变得无可辩驳。“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迟,或可不亡。”奕劻和协理大臣那桐不顾载沣反对,向隆裕进言。其实此时,隆裕太后已经别无选择,只得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然而,面对隆裕太后的任命,袁世凯却以足疾未愈之由婉拒。
直到内阁协力大臣徐世昌亲自请袁出山,袁才不急不缓地开出了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须委袁世凯以指挥水陆各军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绝望中的清廷只得“断臂求生”,满足袁世凯的全部条件。袁复出后,十日内便完成了对前线的一切部署。
打仗就是拼钱。无论孙中山还是袁世凯,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清廷国库空虚,四国银行的贷款又迟迟不到位。所以,袁世凯在攻下革命军的滦州等阵地后,便偃旗息鼓了。袁世凯不愿意干赔本的买卖,所以,仗,是打不下去了。而在战场上无法取得的利益,在谈判桌上,同样可以得到。
袁世凯要“立宪”,革命党人要共和,这场谈判十分艰难。袁世凯一方面借革命党的势力挟持清廷,一方面又以清帝不愿退位为由要挟革命党。正当谈判陷入僵局之时,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将袁世凯逼入死胡同:君主立宪梦已碎,袁只能逼清帝退位。南方开出的条件是,袁世凯只要牺牲他的“君主立宪梦”,就能换回大总统的职权。
南京
下一站
本报记者专访中国最后一位恭亲王
今年88岁高龄的爱新觉罗·毓嶦老先生——中国最后的恭亲王,向记者回忆起“复辟派”的父亲溥伟时,他坐在书房的沙发里,环抱双膝,沉思良久,缓缓吐出两个字:“严厉”。在当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体系中,溥伟留给儿子毓嶦和留给历史的,始终都是一个孤独的背影。而谈到溥仪,毓嶦则用了四个字:“难以亲近”。
“有我在,大清不会亡。”“臣可领兵往前线。”武昌兵变后,主张与革命军一战的溥伟刚刚在隆裕太后面前表过决心。但溥伟前脚离开,国务大臣赵秉钧紧接着到来。赵秉钧只说了一句话,就让隆裕太后刚刚建立的抵抗之心动摇了。他说:“若再犹豫,到时候有没有优待条件,可就说不准了。”
“中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费,为每年四百万两,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皇帝辞位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等人照常留用,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溥仪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接到袁世凯迫其退位的优待条件那天,袁世凯还哽咽着说:“请皇太后好好教皇上念书,将来还有还政之日。”
南通人张謇起草了2000年帝制的“终结诏”
1912年2月12日,农历腊月廿五,众臣向隆裕太后和不谙世事的末代皇帝溥仪行礼,太后还礼、落座,一切井然有序。隆裕手中拿着预先写好的诏书,“……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267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隆裕太后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选择以这样体面的不流血的方式放弃江山权位。
这一天,革命党人冯自由记载:“清帝逊位谕旨之文辞即在赵(凤昌)宅起草,乃出张季直(张謇)手笔”。张謇,江苏海门人,这位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南京成立后,北上加入了袁世凯阵营。不过,张謇自己并没有在日记中记载(草拟退位诏书)这件事情。若干年后,张謇之孙、出任过南通市副市长和江苏省副省长的张绪武,在翻看祖父日记时,却发现对于当天的描述,只一句简单的:“此一节大局定矣,来日正难。”
是的,务实的张謇洞察力惊人,皇帝没了,中国的未来,还有许多未知的难题待解。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了故宫博物院。如今的人们,只要花上几十元钱,就能去故宫溜达一圈,或者去天安门城楼上,体验一下“皇帝的视角”。我们很难想象,正是辛亥年的最后一天,宫禁之地天安门对外开放了,当昔日的臣民踏上城楼的那一刻,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本报记者 徐媛园 北京报道
■历史背后
满族民众,也为辛亥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从史料上看,在清朝政治地位最高的满族和蒙古族之中,有不少人投身辛亥革命之中。对于上层王公贵族来说,1900年曾支持义和团运动的满族王公大臣,有的在北京城破后全家战死或自尽,逃出北京城的,也大多被八国联军列入祸首名单,由慈禧太后下令杀害或流放、充军。虽然这些王公贵族大多是出于排外或宫廷政治斗争而支持义和团,但慈禧太后照着洋人开出的名单一一惩处的做法,无疑极大损害了清朝统治的威信。个别被通缉的王公被民众掩护隐居,参加了推翻清朝的运动。
1911年,端王载漪躲在宁夏定远营(今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准备联合哥老会攻城。经历庚子国变之后的满族上层王公贵族,真正忠于清朝的人已经很少。对于普通满族民众来说,满族聚居的东北和北京,在短短10年内遭受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沙俄侵占东北全境和日俄战争的四次浩劫,前三次清政府都以混乱的组织抵抗开始,以屈膝投降告终,甚至惩办参加抗击侵略的满族官兵,最后一次连抵抗的姿态也不去做了,这让满族民众思考,一个完全不能保护家乡的政权,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清朝的灭亡,对满族中下层民众来说,从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上看,并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在政治和法律上,清末新政已经废除了旗人的特权。经济上,一般旗人拿的是固定的钱粮,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生活日益窘迫。辛亥革命时东北三省的起义,尽管远离南方革命军事势力的地区,但在同盟会影响下,满汉人民也自主进行参与了反清的行动。清帝退位当天,民国政府公布了《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明确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徐媛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