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中国图文 >

香港如何防“水浸”(链接)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5日 05:5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香港年降水量高达2300毫米以上,加之受台风滋扰,雨后低洼地带积水问题却不严重。城市整体内涝现象近十年中不断改善,香港是如何解决的呢?

  每年雨季前进行防洪设施检查

  周详的设计,包括不断的巡查、清沙及修理在内的预防性维修计划,对保障排水系统正常运作至关重要。香港特区政府定期巡查有问题的路面集水沟、雨水入水口、排水渠及水道。

  在2008年,渠务署巡查了大约1623公里的排水渠及水道,并定期清理潮汐垫和疏浚, 比如用高压水枪来清理淤塞排水渠,使排洪能力不会受到上游地区冲下来的沉淀物影响。用于维修工程的开支约为1.09亿港元,在不能派人进入巡查的排水渠内,已大量使用闭路电视。

  政府每年都进行一次检查防洪装置(包括洪泛抽水站及洪水警告响号系统)特别计划,以确保这些装置在暴雨期间能完全运作正常。

  新区市区排水系统200年一遇

  在香港,城市内涝也被称为“水浸”。对于新发展区的雨水排放设施的设计,政府要求必须能抵御在“平均重现期”(约在该期间内发生一次)发生的一次严重的水浸事件。这主要包括:市区排水干渠系统200年一遇,市区支渠系统和主要乡郊集水区防洪区为50年一遇,乡村排水系统为20年一遇。不过政府也认为,要改善现有的排水渠系统(尤其是市区旧区内)到目前的水平并不实际可行。

  混凝土排洪渠已被取代

  渠务署在整治下水道及防洪工程中注入保育自然生态的元素。10多年前普遍采用的全混凝土排洪渠设计,已被生态环保的设计概念所取代。这些环保设计旨在加强工程建设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及保育原地的生态环境,其中已引进到工程项目中的包括:在河岸以混凝土草格建造草坡及被草河床以美化环境及孕育自然生态;以纤维植被巩固河岸两边斜坡;保持原有河床让各类动植物免受浸害。现有香港不少翠绿和生物繁多的河岸、芦苇池、河曲和红树林,都是多年来注意保育自然生态的成果。

  警告系统通过自动电话通知

  为减少水浸的损失,政府在易受水浸乡村安装了地区性洪水警告响号系统,当洪水水平达到某一个预定的发出警报水平,便会向村民示警。警报的传播方式是透过水浸警报器或通过自动电话致电村代表。

责任编辑:张洋

热词:

  • 水浸
  • 排水渠
  • 自然生态
  • 洪泛
  • 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