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中国图文 >

永远的“红色之都”:共和国摇篮瑞金走笔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9日 11:0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红井:执政理念的历史见证

  对于瑞金,人们最初的印象大都缘于一篇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年,沙洲坝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子。1933年4月间,临时中共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迁到了这里。一天,毛泽东主席办完公事回来,看到乡亲们在又洗菜又洗衣服的池塘挑水吃,深感百姓用水困难。他决心帮助老百姓挖口井。毛泽东亲自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带领战士们一起挖井。几天后,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便挖好了,沙洲坝人从此吃上了干净的井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让新中国几代人耳熟能详。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口井为“红井”。井旁的石碑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两行大字更加醒目。

  “搭帮(多亏)毛主席,我们用水早就不愁啦!”沙洲坝的池塘边,村民刘小兰一边洗衣服一边告诉记者。虽然村里早就通上了自来水,她还是习惯在水塘里洗衣服。

  近年来,瑞金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使全市农民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整洁房,用上了卫生厕,走上了平坦路。78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描绘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这幅和谐社会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从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到天下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取得最终胜利?靠的就是共产党心中有群众,群众心向共产党!正因为根植于老百姓之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一个完全区别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与一切剥削阶级掌握的旧式政权根本不同的新型人民政权才能建立起来。

  从苏维埃到新中国,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如今,苏区作风已经发展成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

  清清红井水,折射出老百姓与共产党的鱼水深情,映照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哲理。逡巡在国家各部、委、办、局在这里修建的50多个旧址中间,人们寻访共和国成长、壮大的历程,也寻思党和政府70多年一脉相承的执政宗旨与治国理念。

  红军纪念塔:鲜血凝固的精神之塔

  有人说,瑞金是一部无字之书,每一次的朝拜或阅读,都能让人产生一种精神的迸发和力量的凝聚。

  在叶坪红军广场那座13米高的红军纪念塔前,我们的心灵再一次感受到这种力量。我们仿佛看到先烈青春而高昂的头颅在罪恶的子弹面前轻舞飞扬,看到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洒满共和国历史的一路征程。

  瑞金市党史专家刘良给我们讲述了拥军支前模范杨姑发的故事。1984年,他采访这位年近90岁的老人时,老人她从床头一个旧式小箱里取出两个小包裹。第一个包裹里装的是叠放整齐的5件衣服。老人说她的5个儿子都参加革命牺牲了,这些是他们牺牲前穿过的衣服;第二个包裹里是一块石头,那是国民党军攻占瑞金后炸毁了红军烈士纪念塔,杨姑发绕过看守,冒着生命危险从纪念塔废墟中捡回的。老人说,看到这块石头就像看到5个儿子、看到红军战士一样。

  瑞金到处都是像杨姑发老人这样的烈士家庭。资料记载,1934年中央苏区的一次人口普查显示当时瑞金有24万人,其中参加红军的有4.9万,牺牲的烈士中有名有姓的就达17166人。 红军长征后,瑞金人民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和残杀。其中仅1934年10月到1935年1月的短短3个月,就有1万8千多人被杀害。

  除了为革命奉献了大量的英烈,瑞金还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治国理政的人才。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有140多人曾在以瑞金为首都的苏维埃共和国工作过。1955年首次授衔时,十大元帅中的9位、十位大将中的7位,以及61%的上将、59%的中将和32%的少将,都曾是战斗在各个苏区的红军指挥员。

  赣州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凌步机说:“这是党和红军的一代精英,他们既是苏维埃政权的开创者,也是新中国的奠基者。”

  “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循着用煤渣铺写的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走到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前,只见布满塔身的是一粒粒小石块。没有人能数得清塔身究竟有多少小石块,就像没有人能数得清到底有多少人为了新中国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是,我们知道,革命先烈用身躯托起的这座精神之塔,留给后人的将不仅仅是祭奠,她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去托起人民共和国的未来。

  (新华网)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杜卓

热词:

  • 瑞金
  • 共和国摇篮
  • 红色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