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信息技术研究的时候,易卫东说什么也想不到回到祖国,自己要经常走在河南鹤壁的田埂上。刚到5月下旬,田里的温度已接近40℃了。他的脸和胳膊,晒得黝黑。
但易卫东却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他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的入选者。5年前,他刚回国的时候,传感网这一21世纪国际前沿技术在中国科学界还鲜为人知。但今天,该技术已经被温家宝总理重点提出要大力发展。
易卫东说,人们总在大喊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其实关键在于标准缺失,没法监控。他现在的科研重点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农田参数信息化采集”,通过检测土壤的化肥含量等信息,进行农作物监管。
中科院研究生院2002年的“百人计划”入选者乔从丰教授,现在担任该院科研处处长,他的研究领域以强子物理为主,也涉及新物理、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乔从丰介绍说,自2000年以来,该院集中教学园区共引进了26位“百人计划”学者,他们已成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
研究生院为“百人计划”入选者提供了较好的工作条件和创新发展的空间。2006年,中科院专门制定颁布“百人计划管理办法”,获得“百人计划”入选资格者,即被聘为研究生院教授或研究员;可以独立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研究生院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支持。
此外,中科院研究生院作为中科院全院“共有、共治、共享”的研究生院,遵循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规律,完善科教融合的办学机制,共有来自各研究院所的320余位两院院士、4200余位博士生导师、3900余位硕士生导师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
回国成为科研团队的“领头羊”
当自己在国外的同学还在给著名学术老板打工、在国际大公司里机械地编程序的时候,易卫东们却放弃了自己在西方发达国家安逸的生活,回到祖国成为科研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2000年前后,中科院研究生院出现了人才断层。2002年,研究生院开始到海外发掘人才,吸引他们回国发展。“百人计划”的入选者只要来到研究生院,除了可获得国家200万元的启动资金外,还能立即得到中科院70万元的项目匹配经费。
2007年,中科院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郑阳恒带着妻子和孩子,从美国回到北京,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当时他的身份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科学家。在他看来,做科研如果精力不集中,人才就废了,“科学领域3个臭皮匠是顶不了1个诸葛亮的”。
目前,郑阳恒正带领着4名硕士、3名博士和1名博士后,组成中科院研究生院高能物理实验组。他们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SIII实验项目的一个合作参与者,虽然团队人数不多,但在该项目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郑阳恒曾经参与过位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投资约100亿美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CMS实验,“那无疑是国际高能物理领域最高水平的装置。我们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SIII实验项目虽然投资不到10亿元人民币,但在tau-粲物理研究领域,我们是处在国际领先地位的”。
祖国为他们提供了锤炼综合素质的舞台
在国内,除了可以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外,海归们还发现,在科研项目推广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自己的综合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现在经常往河南跑的易卫东,说自己走在田间的时候,想的问题更多更深了。“时代变了,我国目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青年从被要求上山下乡到现在主动上山下乡,知识分子从被人改造到主动走到田地间,改造农村环境”。他把国际前沿科技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对新农村的村镇环境进行监控,对农田施肥、水污染、农药残留等进行监控和追踪,这都极大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易卫东说,通过跑项目,他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他现在做硬件,经常要跟包工头打交道,要跟人讨价还价。同时,“每个项目都是官商学研交错在一起,这可以锻炼学者整合资源的能力”。
比如,在跑项目过程中,通过跟官员打交道,让官员接受科研理念,认同在农村推广信息化是件好事,进而推动项目取得进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企业家、金融家打交道,告诉他们项目未来的发展期望,可以产生的利益增长点,鼓励他们进行投资。“如果未来发展顺利,我还可以依托科研团队,运作出一个上市公司。”易卫东说。
传播优良严谨的科研作风
中科院引进人才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在国外工作学习过的学者,把严谨的科研作风带回国内。
在易卫东看来,科学研究领域,做事“差不多”就行的想法和做法是个致命的问题。“我国的很多项目没有取得成功,问题在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科研环节都是‘差不多’,可能就因为这一点点的差距,导致整个项目不成功。”
而在国外做研究,每名研究人员都必须非常专业、认真。正是由于这种学术氛围和环境,很多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过的科研人员,都在课题研究上培养了严谨认真的学术精神。
郑阳恒认为,“百人计划”入选者可以把建立规范学术环境的先进理念带回中国,从而带动国内学风的转变。
海归们本科时都是国内各高校的“精品”,他们在国内的同学奋斗到今天,基本功成名就。但这些海归中的很多人到现在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房子。
“钱是堆不出诺贝尔奖的!”在潜心研究氢燃料储存的汪志祥看来,青年科学家应该心平气和,老老实实做学问。
易卫东说,国家给每名“百人计划”入选者提供了一个科研平台,而且入选者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具备了很好的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条件。比如,把自己领域研究的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推广使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哪怕只是一个小家电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推出,也是自己研究的成果。”他认为,做事要平实,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往前推一点就推一点,要对得起国家给的科研经费。
他们把自己严谨的科研作风带进自己组建的团队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一些研究生做论文的时候考评不合格,却又想按时毕业,这时,如果导师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也许可以让这些研究生“混”到文凭。但易卫东却坚持严谨的科研作风,他对学生说,你先工作吧,不用在学院打小工,等研究成果合格后,再来拿学位。
“引进的专业人才多了,种子就多了,有助于形成专业严谨的科研环境。”这些海归老师说,他们非常看重小团队的优良作风,因为,在团队中受过这种科研作风影响的老师和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影响更多的人。
责编:吕媛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