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新闻):截至目前,明代沉船“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项目采集出水的完整或者可复原文物已达1000余件,其中青花瓷、釉陶罐、铜材最为引人关注。
根据估计,南澳I号沉船上保存的青花瓷器总数在一万件以上,其中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青花大盘直径在30厘米左右,上面绘有人物、花卉或者动物图案。瓷胎和釉质比较厚重,青花颜色发灰或者发黑,器表施满釉,底足粘有细砂,属于当时外销瓷中的常见类型。此次出水的文物包括碗、罐、碟、盆等,不少器物的底部都能见到底款,包括“福”、“禄”、“富贵佳器”、“玉”等,部分器物底部还有“大明年造”字样。故宫博物院国家级瓷器鉴定专家陈华莎认为,从“南澳Ⅰ号”目前出水的瓷器看,初步判断为明万历晚期到崇祯年间。船上所载瓷器基本上出自两个窑口,一类是福建漳州平和窑,一类是景德镇窑,又以平和窑为主。可以确定这些瓷器是“出口瓷”,因为大量的大碗、大盘并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而是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在国外也已发现不少类似器物,其产地许多就在闽南。
这次新出水文物中,一个名为“贴塑龙纹罐”的器物与之前发现的元朝瓷器外形、颜色都非常相似,考古队员介绍说,在明前期、中期,民窑是不准使用龙纹的,但到明晚期已经有所突破。“南澳Ⅰ号”上发现的贴塑龙纹罐出自明晚期。贴塑龙纹罐的特点是朴实无华,但是塑贴龙纹和窑变釉色两者结合巧妙生动,仿佛海水铺天盖地,一条巨龙穿滔踏浪,给人留下丰富想象的余地。
另外,水下考古队员发现了铜饼和铜片。这些铜材可能是“南澳Ⅰ号”销往海外的原材料,运到海外后,买入国家再对铜材进行加工。但明朝万历年间铜材是严禁民间销往海外的。也有专家认为目前还不能断定这些铜材是成品还是原料。“南澳Ⅰ号”沉船中发现的铜材到底是什么用途,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编辑:刘洁)
责编: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