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竞技体育不必讳言金牌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0日 08:1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潮 白

  伦敦奥运会开幕以来,国人越来越流露出对金牌“看淡”的趋向。这肯定是一件好事,表明人们体育的认识越来越趋近本质。但是我觉得,在体育的举国体制之下,却不必讳言金牌,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夺取金牌。

  从28年前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金牌总数第一,再到本届伦敦奥运会上虽未最后分晓却肯定位列金牌榜第一集团,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我国体育取得这样的成就,众所周知正得益于举国体制。前几天,《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标题即开宗明义:《举国体制是好体制》。这里无意对举国体制如何进行“鉴别”,而是想说,无论是谁,在举国体制下谈淡化金牌意识,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何谓体育的举国体制?就是举全国之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来培养和训练少数精英运动员,以期在各种国际赛事中最大程度地为国家夺取奖杯和奖牌。比方此番国羽这支队伍,暂住奥运村后便迅速搬了出来,“专门从国内带了两个厨师,并且在温布利馆附近单独包租了一栋房子住”。这种做法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方便比赛,但国家付出如此之大,他们势必要回馈好的成绩。他们做到了,历史性地包揽了5金。所谓最大程度,就是类似国羽的这种成绩越多越好。这是国家的期望,也是对纳税人付出的最好回报,举国体制与金牌的逻辑关联正在这里。因此,倘若我们今后继续奉行举国体制,那么大家对淡化金牌意识一类的话就可以免谈;而必欲淡化金牌情结,就需变更运动员的培养前提。

  近年来我们的一些优秀运动员逐渐“个性化”了,能够时不时地说出几句非程式性的话,虽然有的一露头便遭到了痛击。但我不大喜欢越来越多的人鹦鹉学舌地来一句“享受比赛”。关心体育的人都知道,这从外国运动员的口中常常能够听见,显见是他们“文化传播”的影响。在举国体制下谈论享受比赛应该是奢侈的,能不能站上领奖台乃至最高领奖台是一回事,首先得出工又出力。人家说享受,是从小到大受训花的钱都是自家出的,我们的前提也是那样的话,爱怎么享受就可以怎么享受,别人无权干涉;倘若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事情可不得又当别论?

  国人看淡金牌,应该是看到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状,多拿几块无所谓了,不如用那些钱来怎样怎样。有一定道理,但证明一个国家体育成就所能达到的高度,似乎必须通过金牌说话。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我以为代表着体育发展的两个方向。前者挑战的是身体极限,所要达到的是运动极限,所以运动员难免满身伤病;而后者是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文化游戏,在游戏中陶冶性情、健美体魄。但二者却并非截然对立。竞技体育的成就越辉煌,大众就势必越能领略其魅力,进而起到迅速普及运动项目、让大众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并动员大众参与其中的热情的作用,从而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乒乓球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国球,绝对离不开当年容国团夺取中华民族第一个世界冠军时所激发出的民族情感。前几年,丁俊晖还只是小有成绩,台球也在国内风靡一时。而现在我们不少人把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跛腿”归咎于举国体制,认为前者的投入侵占了后者,偏颇了,也偏题了。

  举国体制下不仅不必讳言金牌,而且还要理直气壮。

热词:

  • 竞技体育
  • 体育知识
  • 金牌总数
  • 体育发展
  • 丁俊晖
  • 文化传播
  • 比赛
  • 站上领奖台
  • 大众体育
  •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