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陈凯歌导演的《搜索》,是对《无形杀》的升级,也是与观众和网友做一次坦诚的叙事。2009年,青年导演王竞的一部《无形杀》上映后虽然反响一般,但影片中对于网络世界带来的负面作用的影响的描绘却依旧值得人深思。片中一场由婚外恋引发的网络“人肉搜索”最终酿成命案,令人唏嘘不已。相比较而言,这一次由陈凯歌执导的这一部《搜索》同样是以网络暴力杀人作为主要故事,但无论是在故事的复杂程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无形杀》。
《搜索》的故事 比较复杂,多条线索叙事凌而不乱,条理清楚,人脉、情感,剧情冲突丝丝入扣,轻重得当,所有这一切被梳理成为一张相互交错的网,在陈凯歌的驾驭能之下,显得张弛有度,故事节奏发展不快但凸显咄咄逼人之势。故事的结构非常棒,但整个故事的起因却看似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一个的“不让座事件”看似简单不足以成为这个复杂故事的支点,但本片却没有以此作为中心,而将其变成一个起点,逐渐由浅入深,纵向延伸至各个阶层。用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屁大点的事还成新闻了?但就是这个“屁大点的事”,不仅成了新闻,而成为一部结构复杂的效应,就像“蝴蝶效应”一般,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一个小事引发的涟漪,被渗透到各个层面,家庭,感情,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这个剧本写得很妙。
纵观《搜索》这部电影,观众的视线始终被锁定在“旁观者清”的层面上,而电影的主创们也是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去讲述这个故事,可想而知,当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让陈凯歌好没面子,完全可以借助这个题材进行吐槽。因此,在这部电影的表面上,媒体似乎被定义为反派位置,可到了电影最后才发现,在这个事件中,无所谓对错,只有立场的问题。陈凯歌并没有借此机会出胸中恶气,反而以一种积极地态度,通过电影这种媒介,让这个故事具备正面积极的力量,也意在表现出舆论的双面性。
这种全民参与式的传播方式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它促进了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自由意识,使任何一个个体都有权利和兴趣进入到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中,提高了问题的关注度,并有助于能使问题迅速暴露出来,及时发现并改正。波兹曼在反思电视传媒时曾说:“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而且我们还不能过于指责那些把新闻节目作此定位的人。”(尼尔 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而网络与电视的结合则更将这种娱乐推向全民化、大众化,而作为当事主体则在这种娱乐化中成为某种符号化的存在,其本身的生活感受则被淹没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喧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