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嘎三胡”还是“茄山河”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7日 15:3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民晚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方翔“嘎三胡”,还是“茄山河”?成为这两天网上热议的话题。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近日推出全新的沪语版,其中包括“阿拉嘎三胡”栏目,但是有沪语专业研究者认为,栏目中使用“嘎三胡”三个字都不对,应该写成“茄山河”。

  赞成“嘎三胡”的人认为,“嘎”在上海话中一般解释为“锯”,引申为拉。因为乐器表演中一般只有拉二胡,“嘎三胡”就被喻为不着边际的闲聊。在网上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认为清代胡雪岩是上海最出名的买办,胡公寿是上海最出名的画家,胡宝玉是上海最出名的妓女,遂被合称“海上三胡”。“三胡”也是当时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对象,于是沪人称议论、闲聊为“嘎三胡”。

  但是在一些方言专家看来,“茄山河”是漫无边际地聊天的意思,语言中常用河水来比喻口才好说话滔滔不绝,如“口若悬河”,随口乱说又叫“信口开河”。所以此词用“山河”借代聊天的“天”,与“二胡”并没有关系,更称不上“三胡”了,对方言俗语作的许多所谓“出典”和故事,大多数是后人的附会。

  其实像“嘎三胡”还是“茄山河”之争,在上海方言中还有许多,比如:咪一口酒,还是渳一口酒;挖塞,还是殟塞等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上海方言用字,在一些顶级专家看来都是别字。应该说,专家的说法确实是经过了非常严密的考证,特别是到《广韵》、《集韵》等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的古代书籍中寻找踪迹,进而对于一些上海方言的用字进行了规范,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过多地究竟于上海方言的用字,对于沪语的推广并没有太多的帮助。

  现在,越来越多的沪语栏目出现在媒体上,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网络,都纷纷开设了相关的专栏。但我们推广沪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上海话更加标准吗?我想答案肯定不完全是这个原因。

  上海方言源于本地话及苏浙两地俗语,在我国区域方言中属吴语范围。随着上海开埠之后,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与国外的交往中心,上海方言既受到各地方言的影响,也有许多国外音译充实到了沪语中,进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词汇。同时,也有不少词汇被普通话所吸收而走向全国,这一趋势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可以说,直至今天,上海方言依然没有停滞下来的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方言的用字,我们又何必去过多纠结于是从古代书籍中寻找答案,还是从一些故事中去探寻正解。

  传承上海方言,与保护上海方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需要严谨的治学精神,即使是记录声音,也需要讲“字正腔圆的上海话”的人。但传承上海方言,更多的是传播一种文化,展现的不仅是上海历史发展的脉络,更给未来留下当下的印记。

热词:

  • 山河
  • 嘎三胡
  • 上海方言
  • 茄山河
  • 沪语
  • 二胡
  • 广韵
  • 集韵
  • 出典
  • 三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