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李 峰
天气渐渐热起来了,永靖县黄河三峡景区的导游陶雪霞渐渐忙起来了。
在景区太极岛码头,陶雪霞“全副武装”,腰间挂着扩音器,头上戴着麦克风,正在把6名游客挨个扶到摇摇晃晃的快艇上。
快艇上的噪音很大,陶雪霞几乎是在喊着解说。
经过一处宽阔的水面,陶雪霞指着岸上的一个塑料大棚说:“里面种的是玉米,一根就要卖10元钱呢。”
趁着她解说的间隙,记者和她谈起了正在举行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她说:“党代会开幕当天的报告里说‘敦煌行 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活动成效明显,的确是这样。我们搞旅游的,就希望有更多的人到甘肃来,看甘肃的风景,看甘肃的文化,看甘肃的变化,借着旅游业让甘肃更快地发展起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
38岁的陶雪霞在黄河三峡景区颇有些名气。她是景区干得时间最长的导游之一,也是少数几个每天被“预订”的导游,多次获得“十佳导游”、“优秀导游”的称号。
对于报告里提出的“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陶雪霞感觉又远又近。“远”是因为理论性太强,她不太懂。“近”是因为她每天给游客讲文化,在黄河里讲黄河文化,在炳灵寺讲佛教文化,吃饭的时候讲饮食文化,娱乐的时候讲休闲文化。她说:“旅游和文化是一双筷子分不开,真正的旅游就是一次文化旅行,真正的文化都会吸引旅客。”
她说,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政策。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报告里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好政策,旅游业一定能搭上这趟快车迅速发展起来。“旅游业发展得越快,我的收入增长就越快”。
快艇行进了26分钟,到达恐龙湾码头。陶雪霞看着旧砖头铺的道路说:“用什么办法能引来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景区建设上就好了。”
她说:“除了钱,还需要更多的人出点子、想办法,一是把黄河三峡建设成独一无二的景区,让游客觉得‘不虚此行’;二是在景区增加一些参与性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花钱的时候心甘情愿。”
作者: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