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话说南芹小腔戏 特定环境下代代传承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9日 15:5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在尤溪、大田交界一带流传着古老戏种―――小腔戏。

  小腔戏,早期属于乱弹声腔(乱弹是一种戏曲声腔的称谓),因主要行当角色用小嗓行腔而得名,曾流行于江西和福建的尤溪、大田、沙县、永安等县(市、区)及龙岩地区的一些乡村。

  尤溪县中西部的新阳镇南芹村,与大田县接壤。南芹村以前只有一条山间小路通往外界,由于地处穷乡僻壤,文化相对贫乏,为小腔戏代代传承留下了特定环境。据传,清嘉庆年间,新阳镇人氏余福清拜江西某艺人为师,在当地设馆教戏。后来,余投身南阳尾村(今南芹村)的大腔戏庆隆班,并被推举为班主师傅。自此,小腔戏就在南芹村扎下了根。

  200多年来,小腔戏几经兴衰。“文革”期间,南芹的小腔戏剧团几乎停止演出。“文革”之后,经杨开福为主的小腔戏爱好者重新组建,南芹小腔戏剧团恢复了活动。

  村里唯一戏台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南芹小腔戏演出场所。在这里,演员们,其实是几位老人,有的吹拉敲打,动作流畅,乐声悠扬;有的表演,无论是唱、白,还是动作、表情,都字正腔圆、有模有样。

  其实,南芹小腔戏唱腔属皮黄腔系,根据不同剧目的剧情需要,选用不同的唱腔曲调。小腔戏表演程式有“大花平天,二花平眉,挂须平鼻,小生平肩,小旦平乳,三花平肚脐”等规范要求,表演动作带有木偶表演的痕迹,不少动作直接来源于生活。小腔戏的服装除主要的生、旦角比较华美考究外,其他角色的穿戴很简单,色彩以黑红为主,有的直接把彩旗或农村主妇用的围裙拿来做披风、裙子。不但服装道具简单,而且演员也偏少,过去有“16把椅”之说,即前台演员10人,后台乐队6人。后来,后台乐队增至9人,前台演员增至15人。

  南芹小腔戏班常演的剧目称“十八本头”和五十八台折子戏。所演剧目中,武戏居多。由于该戏班成员全都姓杨,他们对表现杨家将题材的剧目情有独钟,如《天门阵》、《清官册》、《乾坤配》、《取盔甲》、《四郎探母》等,代代保留,久演不辍。

  南芹小腔戏的第十一代传人、94岁高龄的杨大光老人已于2010年去世,现在小腔戏已传至第十二代传人杨宗福。可是,杨宗福今年也已56岁了。据说,南芹村里系统学过小腔戏的人不过三十来人,年龄基本在四五十岁,而主要的6个演员中年龄最大的已83岁,最小的是60岁,可谓老龄化。而相对年轻的演员,或常年外出打工,或出嫁他村,只有每年春节期间,还能凑合起2-3场演出。

  南芹小腔戏已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溪县也制定了保护计划,但是传承乏人,优秀演员更是人才难得。当地的老百姓真希望培养好下一代演员,有自己的草根剧团,以改善乡村的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李中国

热词:

  • 演员
  • 大腔戏
  • 文革
  • 剧目
  • 皮黄腔
  • 尤溪县
  • 戏班
  • 乐队
  • 乱弹
  • 取盔甲
  • 搜索更多演员 大腔戏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