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阻击“滚雪球式腐败”有多难?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2日 22: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广州日报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近日,新华社曝光了一起路政系统腐败窝案:福建泉州市公路局稽查队对违章车辆选择性执法,交钱就放行;“工作出色”的负责人还能额外获得“红包”奖励。为避免“误抓”,让车队放心超载超限,稽查队还为其特制了“通行证”。

  这样的窝案并不新鲜,许多网友看过报道后也在跟帖中这么认为。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检察机关通过此线索,共查出10件泉州路政系统腐败案。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查处过程中,有关部门还从行贿人那里挖出了当地交警、交通等部门的腐败窝案,呈现出群体性、行业性受贿模式。

  “一查一串、一端一窝”,这话近年来频频被反腐官员提及。从官方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多数腐败案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牵连、影响,仿佛“滚雪球”一般。譬如广西防城港一棵树苗牵出的腐败窝案,由会计对树苗做假账引起,查出了市政园林管理处两位副主任,又揪出了该部门“一把手”。去年被深挖出来的某地系列腐败案,居然挖出县处级干部218人,省管干部24人,波及党政部门105个,市辖6个县(区)的主要领导全部涉案。

  中国社科院去年年底发布的首部《反腐倡廉蓝皮书》显示,现在的腐败主体正从个体向集团化蔓延,窝案、串案严重。当然,许多群体性腐败的“雪球”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被舆论与官方的反腐力量击破。但是,这种“滚雪球”式的腐败模式,发展得越大,破坏性自然就越强;被发现得越晚,阻击的难度也就越高。看来,急需对此进行破解。

  说起来,群体性腐败主要在于“公共利益部门化、集体利益个人化”的现象被不断强化,部门成员很容易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而“法不责众”的传统思维,在监管公权机构时往往表现得更明显,客观上纵容了利益集团违法乱纪的侥幸心理。

  因此,在监管无法面面俱到的背景下,加重对“一把手”的监督与问责力度是必要的。不管“一把手”有没有参与腐败,只要本部门出现腐败案件,就要承担不同程度的责任。此举有利于在个案尚未形成影响时,就能被迅速扑灭。

  另外,腐败现象再怎么隐蔽,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毕竟群众往往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因此,建立畅通、不设防的群众举报通道,并真正重视这些举报,群体性腐败也难以形成气候。

  当然,从长远计,有效破解各种形式的腐败,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所以,很多官员与专家都说治理群体性腐败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我认为很不靠谱。真正的难题或许就一个:执行的阻力。

责任编辑:秦东北

热词:

  • 滚雪球
  • 一把手
  • 腐败案
  • 腐败现象
  • 通行证
  • 雪球
  • 红包
  • 路政
  • 反腐倡廉蓝皮书
  • 超载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