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讯 (记者 王海燕)大学新生心理普测筛查是否有效?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是否有据可依?全国人大代表陈赛娟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专业人员和在校学生等多方进行调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家深入访谈,在今年“两会”中提交一份关于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陈赛娟调研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高校还处于边缘地位。不少高校存在“重心理危机干预,轻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现象,甚至部分高校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仅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大多从属于高校学生工作处,在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经费使用上偏向于对房子、设备等硬件的投入,而轻视对高校心理专业人员的培训等软件投入。
陈赛娟还发现,虽然教育部和卫生部门等要求各个高校对入学新生实施心理健康普测,但各个高校自主决定使用心理健康普测量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生心理普测工作筛查的混乱。“由于缺乏统一的心理健康问题分级指南,高校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无据可依。”陈赛娟说,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有的人员本身水平并不高,在缺乏分级处理指南和统一处理流程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自身专业知识判断,难免会发生处理不当的情况,进而造成不良后果。由于缺乏统一的处理流程,高校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严重一些的学生采取的措施大多是进行转介,通知家长来学校将其领回家进行治疗或者休养。陈赛娟认为,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必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利用率低,不仅有校方因素,也与大学生及社会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接受率有关。”陈赛娟说,在本次调查的25611名学生中,有16.86%的大学生认为在有心理疾病时才需要心理咨询,甚至有19.36%的学生认为如果心理问题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不需要咨询;25611名学生中,仅有5.62%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个体心理辅导。
陈赛娟建议,教育部和卫生部等职能部门应加强协调合作,实施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建议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功能定位,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职级,赋予其财务预算和事务决策自主权。同时加快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人、财、物、地投入步伐,逐步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水平。她还建议教育部和卫生部尽快研制并统一推行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量表,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心理健康量表填报、分析和报告网络平台,免费向全国高校提供服务。同时,尽快研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级指南,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明确工作流程,使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据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