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春天到了,大量“候鸟式”的劳动力开始寻找自己的工作。在熙熙攘攘的队伍中,出现许多稚嫩的脸孔,80后、90后的“新生代大学生”逐次成为主力军。他们中的一部分带着憧憬、迷惘踏入国企,国企准备好了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身份符号。对于成长于网络时代,用智能手机上网、看电子书、发微博、玩QQ的“新生代大学生”来说,其找工作的利益诉求显然与其父辈有着天壤之别。比起父辈,他们或许少了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但文化素质更高、思想更活跃、价值更多元,他们不可能只满足于在城市就业赚钱、回乡成家立业的传统劳动者路径。
一项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 “新生代大学生”除了赚钱的基本诉求之外,他们还希望自己实习期的权益得到保障,如:试用期工资水平要比私企高、劳动安全有保障、节假日减少加班等;发展的机会得到保障,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自我实现的机会;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如更高的社会保险、保障房、企业帮助解决子女在城市学校入托入学等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是生活与职业状况、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认可度,还是身心健康、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的预期等,现实与“新生代大学生”的愿景之间都有较大的落差。主要表现在:“新生代大学生”对收入较高的期望值与部分劳动密集型国企的低工资、渴望融入国企与社会的无形斥力、重视公民权利与部分国企保障制度缺失等矛盾。欲提高收入水平而不可得,降低了他们的“工作幸福指数”;身份认同的困难,挫伤了他们对国企的认同;而权利保障滞后,直接助长了他们的叛逆乃至对抗。
许多国有企业还没有正视这一群体的诉求,没有做好接纳、安顿他们的准备。在人口红利终结、“用工荒”愈演愈烈的现实背景下,直面并最大限度满足“新生代大学生”在劳动报酬、职业发展、社会认可度、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合理需求,是一个十分迫切而充满现实意义的议题。如果说,国有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尊重劳动力价值,保障“新生代大学生”的收益是企业的分内事,那么建立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降低全民所有制门槛,给他们相应的优惠待遇,完善保障体系,把大学生纳入企业的重点培养体系中,则是国有企业不容推辞的责任。
梦想很丰富,现实很残酷,作为“新生代大学生”本身,恐怕也存在着认识偏差。许多人一方面自我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又对国企期望过高,总想付出最小,收益最大,不管自己的期望是否切合实际,因此难免碰壁。追求个人更好的收益没有问题,问题是自己要有足够的议价能力,这不仅包括意愿,更涵盖个人的知识、技能、经验、素质等等。因此,新生代大学生与国企,都需要相互调整、适应与融合。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