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控制“三公经费”,解决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三公顽疾”,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工作总体部署中指出,“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措辞虽平缓,却再次彰显了中央政府对整治“三公顽疾”的鲜明态度。
公务机关进行公务活动,产生公务费用,实属正常,无可厚非。纳税人对正当的“三公经费”,并不存在什么偏见。问题在于,现实中存在一些公帑私用的情形,让公众对“三公经费”的边界产生了怀疑。重建政务信用,需要进行真实、及时的公开,把公务费用的账单拿到阳光下晒一晒。“三公经费”公开,去年中央部门已率先迈出步伐,下一步是解决加大规范、细化公开的问题;比较而言,部分地方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相对迟缓,公众有更为迫切的期待。这些问题,相信在今年都会有较大的突破和推进。
事实上,公开只是一个起点。问责的跟进,才能让对“三公经费”的整治成为“硬约束”。
光有公开,没有问责,无异于“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法根治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的“三公顽症”。不公开“三公经费”要问责,“三公经费”公开不到位、不及时要问责,“三公经费”存在浪费也要问责……
“三公经费”公开,是根治“三公顽症”的关键环节;而问责机制,才是根治“三公顽症”的“尚方宝剑”。
这样的问责机制,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