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异地高考风声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对户籍问题的关注———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7日 21: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羊城晚报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两会观察

  随着两会期间异地高考改革方案的号角声吹响,异地买房、养老金异地支付、医保异地结算……中国特有的“异地现象”的坚冰正在融化。

  “这是一个涉及人数众多的重大民生问题。”当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的消息传出后,全国人大代表徐源远如此评价。

  “按照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13.4亿人口中,流动人口超过2亿,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将近20%的人是流动人口。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生产技能等方面看,这些流动人口恰恰是当前社会生产活动中较为活跃、较有创造性和开拓性,能够产生较大社会生产效益的中坚力量。”徐源远说。

  徐源远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统一高考分数线”的建议,2010年提出“医保异地转移”的建议。对于中国特有的“异地现象”,她关注已久。“改革开放后,全国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由于户籍制度没有改革,产生很多‘异地’问题”,她认为,不论是异地高考,还是养老金异地支付、医保异地结算,隐含其后的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同样是城市的建设者却无法公平分享城市的公共资源”。

  公平分享公共资源关系着每个人的现实利益,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认为,“异地高考”的破冰意味着自由迁徙的时代正在走近。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要素自由流动。劳动力作为要素之一同样如此,人们可以自由择业、选择居住地和受教育的地方。”梁桂全分析。为什么产生“异地现象”?他认为是制度阻挠使然。“制度不支持人的自由迁徙,但自由迁徙是大势所趋”。

  著名经济学家温元凯在美国华尔街工作多年,他认为,这些年户籍管理已经放松,人们可以自由到大城市打工、到异地买房、上学,这是一种进步。但在这种空间的自由背后,仍有制度制约。比如养老金、医保、子女读书,在牵绊着人们。

  温元凯认为,历史形成的户籍制度,有基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时至今日,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也终将成为历史。

  羊城晚报特派北京记者

  李青尹安学夏杨黄丽娜

  李青、尹安学、夏杨、黄丽娜

责任编辑:冯北方

热词:

  • 高考改革
  • 高考分数线
  • 全国人大代表
  • 户籍制度
  • 异地现象
  • 买房
  • 异地结算
  • 2010年
  • 社会生产
  • 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