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数字化”可否点中文山会海的“死穴”?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9日 17:4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江苏网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进一步精简文件、会议的意见》,就力戒形式主义、克服繁文缛节,进一步精简文件、会议有关工作提出意见。(2月27日《南方日报》)

  文山会海广为社会诟病。针对这一顽疾,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推出了不少整治措施,但收效依然不能让人满意,更多的时候是“整顿像阵风,过后又落空”。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次广东治理文山会海实行的是“数字化”:规定省委、省政府一年发文一般不超过多少个;每个文件的封顶字数是多少;全省性工作会议的参会人数与会期也都有明确的量化。这样“数字化”的规定,不仅让公众看到了整治的“刚性”,也便于各级各部门遵照执行,应当说是个不小的进步。

  但仔细阅读这份《意见》,依然会发现一些漏洞。一方面,文件中多用“一般不”、“原则上”、“除……外”等措词,一项规定不能对所有事件、所有人予以约束,其实际意义必将打折扣。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惩罚和约束措施。谁来保证这些规定的落实,违反这些规定又会受到怎样的处罚,《意见》中仅仅提到:“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本意见,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缺乏问责的规定,在执行中难免走样变调。

  这些漏洞仅仅是笔者在《意见》中挑刺。早在1964年,中央就提出“任务多、会议多、文件多、表报多”和“精简会议和文件问题”。近半个世纪了,为何文山会海始终难以走出治理“怪圈”?这恐怕就不是“数字化”整治就能回答的问题。应当说,不论是“无会周”、“无会月”,还是“数字化”发文,这些各地创新的治理举措,都非长效机制,实施效果受限于领导变更、上级机关等多种因素,短期施行易、长期坚持难。

  也是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意识到“文山会海”给政府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福特总统的提议下,国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关于联邦政府文书工作的调查委员会。这一调查委员会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联邦的文书工作花费了每年大约1000亿美元,每位公民每年为此支出500美元。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1980年,卡特总统签署了《文书削减法案》,从此在美国文山会海难觅踪影。追求“法治”和侧重“人治”的不同做法,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治理效果,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与实行“数字化”治理相比,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将“文山会海”治理成果法律化,最终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的会议制度和发文制度,这才真正点中了文山会海的“死穴”。

  (来源:中国江苏网)

责任编辑:孙人民

热词:

  • 文山会海
  • 意见
  • 死穴
  • 数字化
  • 1980年
  • 无会月
  • 无会周
  • 怪圈
  • 南方日报
  •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