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据报道,在广州珠江之畔的沥滘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村内存有明清祠堂13座,此外还有大量古民居。在即将到来的整体改造中,没有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面临拆除,而部分明清宗祠或将被“保护性迁建”。(中国广播网2月19日)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沥滘村,早在清代便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名村。村内现存明清宗祠13座,此外还有大量古民居。日前,某企业投资28.3亿美元对沥滘村将进行整体改造。沥滘村改造后将形成40栋左右的高层回迁房。在即将到来的整体改造中,没有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面临拆除,而部分明清宗祠或将被“保护性迁建”。村民回迁住上现代化的新房,看起来似乎是件大好事。但村民也是怎样的心情那?
村民说:其实我们也不是很想拆了,因为听老人说这一个地方这些房子已经是几百年的历史了,所以也是不太想它拆了,什么时候拆我们也不知道,但是还是希望能够保留下来。沥滘村一些人担心,村里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和古民居,在改造中将难以避免被拆的命运,希望通过媒体呼吁保留下来。
专家呼吁,像沥滘这样历史悠久的古村,在广州已是凤毛麟角,规划部门、开发商在改造过程中应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原址保护。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最近,一些地方以“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名目,拆毁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也违背了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很显然,村民、文物专家和法律都不希望这个历经800年的古村,被借由改造得到保护、新生在"大拆大建"中湮灭。
拆除就是拆除,还非要冠于“保护性”的帽子,寓意何谓,无非是让拆迁顺畅些,让村民感觉这是保护。这是保护吗?连村民都知道要保护的东西,看得懂的问题,在某些人眼里竟然一钱不值,说穿了就是利益驱使使然,眼里只有一个字“钱”。然而很多的历史是钱买不来,重建不了的,丢失了就是丢失了,纵然有影像资料,那只是感官的回味,绝没有事实上的触摸实在。很多地方古城在建设城市过程中,当人们欣赏古城新貌的时候,却找不到古城感觉,才知道丢失了原有的古典建筑,才知道丢失了的才是最珍贵的。
“重建”、“异地迁建”就是高仿真的建筑。仿真说白了还是仿造,不是原来的东西,原来的工艺。就以沥滘村来说,纵然重建了所有的建筑,一模一样在现,没有了原有的村民,没有了原来的街道,没有了屋顶上的瓦松和墙角的狗尿苔等,这些都是历史的沧桑所赋予的,原有的那种温馨滋味是重建不来的。尤其是素有海外之乡的广东,游子归来要的就是寻根,寻访原来的邻居,和他们想要的感觉,包括屋顶的瓦松,墙角的狗尿苔,因为那里蕴藏着他们自己的故事。
“重建”、“异地迁建”。恐怕也是现代人穿越的加以幻想,想证明自己比古人聪明。幻想就是幻想,是无法与现实比拟的,时间是没法穿越的,至少现在还不能。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