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新年伊始,位于陕西省最北端的榆林市,天空湛蓝,风清气爽。而以前,这里因污染严重被人称为“黑三角”。
近两年,榆林确立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理念:2011年,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经济总量跃居西部地级市第三位;同时,城区全年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34天,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42天,创历史最好纪录,而且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跃居全省第二位。
直面新课题谋划新思路
“金三角”,是榆林头顶上的光环。超亿吨煤炭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20多年的开发建设,作为国家“西煤东运”腹地、“西气东输”源头、“西电东送”枢纽的产能大市,榆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
“黑三角”,则是榆林曾被扣上的帽子。北接风沙草滩区,南邻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得像一张纸,一捅就破。资源开发之初,以高耗能为主、缺乏治污能力的“五小企业”曾遍地开花。
环境保护是榆林发展的生命线。从2006年开始,榆林市打响了一场环境保卫战。至2009年底,全市一大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陆续关停、搬迁。进入“十二五”,面对依然严峻的环境形势,末端治理已非长久之策,如何才能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老路,成为摆在榆林市委、市政府和当地环保部门面前的新课题。
2011年6月,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促双赢’”。这是榆林在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把环境保护作为县区和部门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后的又一重要举措。
离开环保谈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发展谈环保则是“缘木求鱼”。“通过环保倒逼机制,引导能源工业企业技术管理创新,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榆林市环保局局长赵勇介绍。
让发展模式“绿”起来
走进府谷县孤山镇的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投资约30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已投入运营。原煤经洗煤、干馏等工艺制成兰炭和冶金型焦,洗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等工业废料废气全部用来回收发电,发电产生的炉渣、炉灰用于生产粉煤灰凝石水泥,炼焦过程产生的煤气等用于生产甲醇,炼焦过程产生的煤气等用于生产甲醇,工业废水经循环污水处理车间可用于补充水源……“上游废料变成下游原料,综合开发利用后原煤增值了5.3倍。”公司负责人王乃荣说。
距离公司厂区不远处,总投资170亿元的循环经济工业小区正在破土动工。据了解,通过提出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榆林已引导20多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据统计,榆林市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上游产业链条有22类,中下游产业链条有28类。以榆神煤化工园区为代表的园区基地实施产业链招商布局,通过补链和延长产业链,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
从“跨越发展”走向“持续发展”,从被动环保防治走向主动优化引导。面对“十二五”期间依然突出的资源环境矛盾,榆林以前瞻性理念为指引,在探索可持续能源经济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