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 邹海斌
铜鼓今非昔比: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精气神足了,幸福感强了。
铜鼓令人赞叹:从综治被“一票否决”到公众安全感测评全省领先,从财政收入长期垫底到增幅居全省之首。
革命老区铜鼓县,经历了怎样的华丽蜕变?
同样是一根毛竹,摇身一变,身价倍增。在“智慧之变”中,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
铜鼓山川秀美,空气清新,健康指数一流,然而经济指数捉襟见肘,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如何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成为“幸福铜鼓”建设的难中之难。
本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铜鼓县确立了“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干部强县”的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和谐崛起”的发展主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思维、新活力。
“21块钱一根的毛竹经过精深加工成竹键盘、竹鼠标后,身价倍增,可实现产值1000余元。这就是智慧的价值!”2月8日,记者来到江桥竹业公司采访,公司总经理冯绪泉饶有兴趣地介绍科技兴竹、产业富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江桥竹业公司生产车间里,堆放着大量包装好的环保竹键盘,即将漂洋过海,销往英国、瑞士等欧美市场。正在生产竹键盘的女工们开心地说,林农们不仅有毛竹销售收入,还有进厂务工的工资收入,实现了“二次增收”,带动了一方百姓增收致富。
这就是铜鼓县的绿色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生态红利。
近年来,铜鼓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理念,自划生态红线:为了发展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的傻事不干,山林该封的封,该造的造,该补的补,咬定绿色发展不动摇。
家养的土鸡,家酿的米酒,地里种的蔬菜,端上餐桌,就成了城里人和外来游客喜爱的美味佳肴。记者来到温泉镇凤山村采访时,一户户农家乐宾客盈门,生意红火。村支书告诉记者,这几年,绿色发展理念渐入人心,并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凤山村农民积极转变观念,主动融入休闲旅游市场,目前已发展农家乐20余家,年收入少则三五万元,多则数十万元。
为推进绿色发展、产业富县,该县坚持把“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抓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实施项目攻坚,仅去年新引进项目4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实际进资6亿元,推动了铜鼓经济跨越式发展:2011年财政收入达4.1亿元 ,增长57%,增幅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
县域经济实力增强了,老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2011年,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393元和4686元,比上一年分别增长8%和13.75%。
“老百姓说的话有人听,群众的诉求有人理,党委、政府就是我们的贴心人”
2008年,铜鼓县发生“绿海事件”,被省综治委一票否决。该县痛定思痛,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从源头性、基础性的问题抓起,拓宽群众诉求渠道,为民解忧,理顺情绪,建设和谐幸福铜鼓。 (下转A3版)
作者:邹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