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1月25日,上海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朱兰在接待家住日晖新城的居民周雪芬。上海已有约20万户家庭、50万居民享有家庭医生提供的健康服务。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8日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提高了一岁,从72岁提高到73岁;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
疫情实现100%网络直报
邓海华介绍,各级疾控机构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监测能力和应对爆发疫情、中毒以及生物生化恐怖等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
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地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决策指挥系统,组建了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4大类27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立了卫生应急组织协调、决策评估、信息报告、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制定了流感大流行、鼠疫、自然灾害、核与辐射事故等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网络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目前,我国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率10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98%,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报告率87%。
推动艾滋病检测实名制
对于部分省份拟推行艾滋病检测实名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在当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实名制利于治疗和预防。
王宇介绍,国际上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只要告诉这个人是阳性感染者,他的艾滋病传播活跃程度会下降大约70%,所以单纯通过检测和告知就是很好的控制方式。
王宇说,2011年国际艾滋病防治有一个大的突破,就是通过治疗进行预防。早期对艾滋病病毒阳性者给予抗病毒治疗,使得他体内的病毒浓度降低,他的性伙伴和配偶被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可以起到以治疗来预防的作用。我国和国际上都提倡要减少、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但不是要通过隐匿的方式。否则,不论对感染者还是对他周围密切生活人群的健康,都是巨大的威胁。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逾千
邓海华还介绍,中国已设置化学污染物和食品中非法添加物以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点1196个,覆盖了100%的省份、73%的地市和25%的区县,在416个医疗机构主动监测食源性异常病例或健康事件。
2011年,卫生部深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工作,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在全国建立食品添加剂、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等6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比实验室和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
卫生部研究并提出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和易滥用食品添加剂“黑名单”及其检测方法,及时将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塑化剂)纳入“黑名单”并明确了临时限量值。现已公布6批“黑名单”涉及非法食品添加物64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22种。(记者尹晓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