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中国传统庙会在“复兴”中寻求“突围”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8日 12: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新华网西安2月6日电(记者冯国)过年走亲访友聚会之余,中国人如今更喜欢到延续千年的传统庙会中寻觅“文化年味”,这不仅带动了传统庙会在全国范围的持续“复兴”,而且也引发了传统庙会如何在经济潮中“突围”的难题。

  近年致力于社会公共空间研究的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吕晓宁说,庙会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迎来“复兴”热潮,除了寺庙周围、传统节日等庙会之外,大量景区化、品牌化的新兴庙会不断涌现,但囿于新的社会环境,其如何成功“突围”仍有待探索。

  传统上,庙会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受各地历史、地理、宗教等条件限制,其民俗传统和审美风格并不一致。虽由此形成各地庙会特点侧重不一,但其以民俗的方式体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放松精神的诉求,成为普通百姓的“狂欢节”。

  站在三四十米长的弯曲队伍中,32岁的韩英与记者一样正在大唐西市庙会等待领取“万份免费元宵”,图个“万人团团圆圆”的喜庆。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前两天从渭南赶过来高新区上班的,老板今天带着大家一起逛元宵庙会来了。按计划,吃过元宵后,还要到西市庙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内欣赏一下皮影和华阴老腔等表演。

  与北京、南京等全国各地一样,陕西省近年来的庙会也是层出不穷,椐粗略统计有一百多个,其中万人以上的有三十余个,集中在西安的著名庙会就有大唐西市、都城隍庙、小雁塔、骊山、八仙庵、楼观台等。如今,因元宵节而举办的庙会已成为西安市民的狂欢之地,除了小雁塔、八仙庵等传统庙会外,今年仅大唐西市庙会就已接待135万多人游玩。

  长期关注宗教习俗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贾二强说,传统庙会是固定场所下善男信女的祈愿之地,拥有集市、文化娱乐等功能,如今许多庙会在无神论教育环境下,多与信仰联系不大,说书唱戏等文化活动和慈善祈福等民间行为多受制于商业利益。

  实际上,“复兴”的庙会如何走出自己的路一直是个难题,而近年刚刚兴起的西安大唐西市庙会的一些尝试不无借鉴意义。

  大唐西市庙会负责人段可文说,在坚持多样性、创新性和长久规划的基础上,大唐西市庙会不仅让陕西各地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濒危的绝活及其传承人享受优惠政策愿意展演,还与众多城市、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团体或艺人进行合作联办庙会,从而让西安市民以及来西安的游客都能享受到“别样庙会”的魅力。

  吕晓宁说,庙会“复兴”事实上就是公众对于一种全开放的公共领域的一种需求,可说是一种全开放的大众娱乐和大众消费。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庙会基本都是一些小吃、小工艺品的出售等简单的消费供给,一些演艺节目也比较简单,供给种类不丰富,有的甚至十分粗俗。政府与举办方仍有待进一步的引导与建设。

  吕哓宁说,庙会集市的复兴,体现了老百姓自发寻找承载公共空间职能载体的努力。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复兴后的庙会如何在新环境成功“突围”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求解的难题。

责任编辑:魏新民

热词:

  • 庙会
  • 突围
  • 传统中国社会
  • 复兴
  • 狂欢节
  • 都城隍庙
  • 公共空间
  • 八仙庵
  • 楼观台
  • 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