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1月19日,农历腊月二十六。
春节渐近,团场的年味越来越浓,职工群众家家户户忙着置办年货,洒扫庭除。而在农二师二十二团四连的文化活动室里,一帮大老爷们却悠闲地坐着侃大山。
“你啥时候回来的?”
“昨天晚上到的!”
“来,来,快给大伙儿说说,你都学了些啥?”
原来,该连职工张锦洲从河北省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回来了。
“团场不但在资金上扶持我们,还免费培训让我们掌握科学种植技术,这次又派我到河北学习了3个月,真是收获颇丰啊。走,咱们到大棚里说去!”张锦洲边说边领着大家到他家大棚里。
张锦洲是2007年二十二团第一批种植大棚蔬菜的职工之一,当时团里贴息贷款3万元帮他建了两个大棚,在连队技术员的指导下,他当年就还清了贷款,尝到科学种植的甜头。
“那时候我不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就听技术员讲、到连队图书室看书、上网查,能想到的法子都想了,总算摸着了一点门道。”说起当初种植大棚蔬菜的情况,张锦洲唏嘘不已。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种大棚蔬菜,不久就从当初的“门外汉”成为现在当地远近闻名的种菜专家。
“传统的蔬菜大棚种植方式费时、费力,投入多、产出低,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在大棚里,张锦洲向大家传授新学的种菜技术,“蔬菜生长最关键的是适宜的生长环境,人家河北农民同样种蒜黄,一茬顶我们两茬的产量。这是因为我们种植模式不对,大棚温度不够,蒜黄容易干枯腐烂,影响品质,我们要控制好光、温、水、肥、气,调节蔬菜生长环境,这程序复杂着哩。”
提起这次外出学习,张锦洲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字:“精”。“结合咱这里的气候、土壤条件,这次我重点学了杏鲍菇和甜瓜种植技术,我觉得这两个品种效益高,可推广性强。关键是管理一定要精,程序一定要对,我回头再仔细整理一下笔记,慢慢讲给你们听,按我学的这个模式种,今年收入绝对不少!” 张锦洲自信地对大家说。
“我现在有6个大棚,主要种植蒜黄、圣女果等,还有60亩大田辣椒,一年下来纯收入近20万元吧。” 张锦洲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不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我觉得现在团场职工过的就是城里人的生活,幸福得很!”
“我希望今年能顺利把杏鲍菇和甜瓜种植技术推广出去,让咱团场的人都能致富!” 这就是张锦洲的新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