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投资谨防“数字游戏”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22日 14: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想象一下,如果你经常经过一家商店的橱窗,看到里面有一件衣服标价1000元,突然有一天,你看到这家商店挂出了打折的标签,所有商品一律五折,这意味着原来标价1000元的衣服,现在只需500元就可以买到,你是否感觉消费意愿大增?

  从诸多商家对这招促销手法百试不厌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想必是有效的。我的一位朋友就曾经在冲动消费后向我诉说:“为什么一件衣服卖1500元的时候我觉得好贵,但是打折到了800元,我就觉得好便宜呢?”原因很简单,人们喜欢通过对比来获得信息。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在其《穷查理宝典》一书中,将热衷对比获得信息的现象称为“对比错误反应倾向”。他说,“因为人类的神经系统并不是精密的科学仪器,所以它必须依靠某些更为简单的东西。比如说眼睛,它只能看到在视觉上形成对比的东西,和视觉一样,其他感官也是依靠对比来捕捉信息的。更重要的是,不但感知如此,认知也是如此。”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瑞里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怪诞行为学》一书中将“价格的真相”描述为“相对论”。艾瑞里认为,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内部价值计量器”,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的真正价值几何,相反,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和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以此来估算其价值。

  这种对比错误反应倾向,很多时候都会导向非理性的结论,在投资中同样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对于投资产品价格的对比。举例来说,有些基民在购买基金时,很在意基金的净值高低,而且倾向于购买净值较低的基金。这自然是一个荒谬的结论,因为基金的净值虽有高低之分,实际上却和投资者可能获取的收益毫无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对比”对于我们的行为是如此重要,因而我们在做出判断时,不仅受制于当时情境中的“参照物”,甚至还包括自己的第一印象和决定。举例来说,当我们用某一价格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后,这个价格就会形成一种“印记”,从此以后,每当你需要购买这一产品或服务时,总会参照原来的“印记”来决定。

  举例而言,当你看到一只股票的价格从100元跌至50元,有些人就会觉得“已经跌了那么多,应该不会再跌了吧”;或者,当一只股票的价格从50元涨到100元后,不少人就会感觉“已经涨了那么多,不可能再涨了”。

  从理性的角度看,是价值决定价格而不是价格决定价值,买入或卖出一只股票的理由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然而,这种对比错误反应却会促使人们倾向于卖出手中上涨的股票,而留下下跌比较多的股票,由此蒙受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责任编辑:李中国

热词:

  • 数字游戏
  • 股票
  • 印记
  • 投资大师
  • 购买基金
  • 参照物
  • 相对论
  • 净值
  • 穷查理宝典
  • 怪诞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