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彼得·林奇现在是一个A股的投资者。那么,他的那一套“从身边发现牛股”、“股票多情种”的打法,会取得和美国一样的效果吗?
首先让我们看看“从身边发现牛股”的方法。走在街上,沉浸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什么公司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大?淘宝、我爱我家、顺丰快递、万得资讯、优酷、海底捞、当当、康师傅,这些都是最近几年快速渗入我们生活中的公司。那么,让我们去发掘一下它们的股票吧?哎呀,不好意思,在A股都没上市。
这就是彼得·林奇的选股法在A股市场会碰到的第一个阻碍:林奇最擅长的事情之一,是在生活中发现成长迅速的股票。但A股的上市条件实在比较严格,这种严格的上市标准在从整体上试图为投资者提供一层保障的同时,付出的代价是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与许多细分板块里的领先公司的最高速增长阶段无缘,从而使得A股投资者成为林奇的概率小了不少。
反观美国,上市公司多达数万家,很多市场只要材料齐备、真实、投资者愿意认购,则基本没有上市门槛。当然,A股的投资者不成熟,这也是当前上市制度采取审核制而非备案制的主因:君不见新股纷纷破发,而每每有新股上市,仍然会得到多得让成熟市场投资者难以想象的超额认购。
第二个问题来自A股公司的同质化。作为有名的“股票多情种”,彼得·林奇在美国买过几千上万只股票,而其中大部分的业务不尽相同。作为一个勤奋的投资经理,他挖掘了无数不被机构投资者所知的冷门股。反观A股,受限于中国市场消费能力的孱弱、消费水平的初级,A股并没有太多多元化的公司,而股票的齐涨齐跌也远较美国严重。
还有一个问题来自于估值。彼得·林奇在挑选公司的时候,不光看重公司的基本面,也相当看重估值。在他的书里,经常出现“市盈率高达30倍”这样的字眼。问题是,在A股很多、特别是涉及到消费类的小公司,在过去几年连所谓的“动态市盈率”都远超30倍,而这些公司的增速与林奇时代美国公司的增速相比并无十分出彩的地方:甚至分红还不如后者。
当然,以上说的是“彼得·林奇的方法”在A股的应用假设,而不是彼得·林奇本人。事实上,如果彼得·林奇是一个A股投资者,凭借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多变的投资风格,他一定会发现政府力量在A股的重要作用:数数电视里的广告、年报里披露的业务有多少和政府有关,你就会发现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假如彼得·林奇真的是一名A股投资者,想必他一定会更倾向于发掘那些能够从政府和国企的强大力量中受益的公司吧。
(作者单位:信达证券)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