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曾几何时,重组概念股成了市场炙手可热的香馍馍,小到散户,大至阳光私募基金,乃至以价值投资理念为旗帜的公募基金也时常出入其中。然而,在本轮杀跌中,重组概念股纷纷陨落,不少机构深陷泥潭。这对于押宝重组概念股的投资者无疑是当头一棒。
与往年不同,2011年年末,具有重组预期的ST板块集体遭遇“滑铁卢”。120多只正常交易的ST股超过一半在短短一个半月内跌幅超过三成。纵观去年全年,250只重组概念股整体跌幅为21.29%。如此深度的调整,来自于监管部门对借壳上市监管政策的变化,也来自于投资者对资产重组的重新认识。
一方面,在监管部门严打内幕交易的基调下,借壳上市等容易滋生内幕交易的资本运作成为首当其冲的监管对象。
2011年9月1日,《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实施,明确借壳上市标准趋同IPO。11月28日,深交所公布《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化了退市风险。此外,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主席之后,对内幕交易采取零容忍态度,且对壳资源炒作进一步打压。这一系列监管政策的集中实施,使得ST股的壳资源价值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自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实行更加严格的审核,多数公司重组事宜皆因闯关失败而告终。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A股主力军。整体上,投资者也渐趋理性,对历来广受热捧的重组概念股也有相对较清晰的认知。
在过去,多数经营不善的公司股价维持在高位,无论市场如何调整都很难跌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源于市场已赋予其一个重组预期。一旦上市公司传闻或公布重组事项,不管公司资产重组后基本面能否改善,投资者都趋之若鹜,股价扶摇直上。
现在,这一切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在采访中,多位资深中小投资者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应该理性看待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如果注入资产质量不佳或重组落空的话,相关公司股价可能还会继续下行,因而对重组股持更加谨慎态度。而机构投资者对重组股的态度更是慎之又慎。
实际上,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是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手段之一。在境外资本市场上,也不乏借壳上市的案例,也不乏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而后股价飙涨的实例。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占绝大多数,对上市公司重组后预期有一个较科学的评估体系,能给出一个较合理的估值。市场对待重组股的态度更加理性,鲜有“ST板块”或“重组股”这样的一个概念板块。
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迈过20周年,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百年的发展比起来,只能算得上年轻的小伙子,制度建设不完善、非理性投资行为造成概念炒作也是每个年轻资本市场必经阶段。
不过,中国资本市场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前发展。监管部门监管政策趋严,投资者投资态度趋谨,都预示着中国资本市场渐趋成熟。重组股炒作偃旗息鼓,正是市场理性回归的表现。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