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在中国的这波葡萄酒热中,好像大家都能大声地说出“拉菲”这个法文单词,不知不觉间拉菲红遍大江南北。法国人更搞不懂拉菲在中国为什么火成这样?为什么火的不是“酒王”柏图斯(Petrus)或者勃艮第的罗曼尼 康帝(Romanee Conti)?
拉菲在中国以及在法国的流行路线都有相似之处。18世纪法国还是勃艮第(Bourgogne)酒的天下,因与康帝公爵争夺罗曼尼庄园所有权失败,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杜巴利伯爵夫人转而青睐拉菲,这使拉菲成为当时凡尔赛宫贵族们的杯中物。王公大臣的品位,引导了更多人对拉菲的追捧。
在中国,据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政商界最上层的圈子已经开始喝拉菲了,在2005年前,像拉菲这类顶级法国葡萄酒一直是这个小圈子的私享品。政商宴请需要用好酒,除了茅台、五粮液这样的“土官酒”,21世纪的“洋官酒”拉菲也应运而生。
为了迎合国内的葡萄酒送礼市场,甚至出现了“中国式”的波尔多列级装套装―――61支1855年列级名庄酒套装,如2007年份,酒商将波尔多61个列级庄2007年份的年份酒各一瓶,纳入这个共61瓶酒的2007年套装,在各级市场上每套价格在6万到18万左右。这种列级装套装一经推出即受到追捧,推出这个套装的深圳经销商已经售出了超过2000套2007年年份套装。
顶级葡萄酒的这一轮价格调整,主要是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经济危机导致主要传统销售市场下滑,如英国、美国市场销售疲软,消费减少;欧债危机对汇率的影响;获利回吐,市场运作需要资金回笼。中国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起伏,也对国内葡萄酒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