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元旦前后,原本在应该主打“促销牌”的时段,众多乳业巨头却纷纷打起了“涨价牌”,让网友愤愤不平的是,涨价是否意味着“高质”?在屡屡出现质量问题被曝光之后,乳品企业在“理直气壮”涨价的同时,是否首先应该保证质量?
2011年12月29日,网络上纷纷转载消息:继光明之后,从2012年元旦起,三元、伊利、蒙牛等品牌部分乳制品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至2元。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何小唐表示,此次提价品种涉及三元品牌的常温奶9个品种和入户牛奶的13个品种,总体提价幅度为1%至2%。提价范围是入户牛奶仅限于北京地区,常温奶除北京外还涉及外地市场,目前三元食品已向所有三元牛奶经销商和零售商下发了提价通知。
至于提价原因,何小唐解释道,有包装等原材料的涨价、奶源价格波动,此外还有用工成本的提高、物流成本的增加等。“总的来说,此次涨价是考虑到成本核算各方面综合因素进行的。”
蒙牛集团副总裁卢建军表示,他关注到网上关于蒙牛产品涨价的信息,个别产品确实进行了价格调整,主要涉及冠益乳等品牌产品,调价理由为“每年都有部分产品进行微调”。
伊利集团给予的答复是,受原材料影响,调整了北方部分市场的个别小品类产品价格。
在得知这一“坑爹”的消息后,众多网友纷纷质疑“成本推动论”是否站得住脚。网友“张琼莹花”就表示,我觉得以成本上升为由涨价站不住脚,这是企业为产品涨价寻找的牵强理由。
腾讯网友“光武”亦表示,之前奶制品就已经开始在包装上靠减少分量变相涨价了,现在居然在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受到质疑的时候公然涨价,实在是理解不了。
网友指出,公告显示,伊利股份2011年前三季度收入和净利润达290亿元和1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和137%;蒙牛股份2011年上半年纯利润亦同比增27.6%至7.898亿元。
更有网友指出,集体涨价是否有价格联盟之嫌?网友“锟头”就质疑,涨价是因为垄断和价格联盟造成的。
据介绍,受多种涨价因素影响,从去年初至今,根据上海市奶价协商机制成本测算,原料奶的价格已经提高了两次,目前上海市原料奶的基础价格是每千克3.77元,蛋白质等指标稍优一些的原料奶价格目前为每千克4.2元或4.3元。
对于乳制品等日常家家户户都消费的食品而言,比起“平价”,消费者更希望的是“高质”,让消费者质疑涨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格上涨是否真的带来了品质的提高?就在部分知名品牌被检出含黄曲霉素、消费者信心动摇之际,多个奶业品牌的“联手”涨价,是否会让行业信心受到进一步冲击?
事实上,从2008年至今,国产牛奶的质量问题就一直饱受消费者质疑。网友“弱弱羸羸”表示,“企业从来都是拿成本和品质说事,总成本涨了多少消费者并不清楚,但我们感觉到的是,奶价低调地涨了之后,还是曝光出很多质量问题,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