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去向
" target="_blank"> 孙中山诞生地---翠亨村。
" target="_blank"> 1876年孙中山开始就读时的村墪旧址---冯氏宗祠。
" target="_blank"> 1883年的孙中山。
" target="_blank"> 1886年,孙中山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堂(今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读书。图为南华医学堂旧址。
" target="_blank"> 1888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与友人的合影(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关心焉、尤列)。
" target="_blank"> 1892年12月,孙中山在澳门开设中西医药局行医。这是他筹集资金开设药局的借款单据。
" target="_blank"> 1894年初,孙中山在翠亨村草拟了上直隶总督李鸿章书。图为孙中山的书房。
" target="_blank">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图为会员秘密宣誓的地方。
" target="_blank"> 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
" target="_blank"> 1895年2月 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以“乾亨行”名义作掩护。图为“乾亨行”旧址。
" target="_blank"> 1895年2月以后孙中山偕陆皓东、郑士良等人到广州建立兴中会分会。图为兴中会广州分会旧址。
" target="_blank"> 1895年(光绪十一年)乙未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国外,清政府悬赏通缉,并电各驻外使节,相机缉拿。 次年10月1日,孙中山抵伦敦,寄寓康德黎(孙在香港西医书院时的英籍老师)家附近的葛雷旅馆。 11日上午孙中山被清驻英使馆诱捕,幽禁于使馆楼上。公使龚照援和英籍参赞马路里,拟租船将孙偷运回国杀害。 16日,孙中山得使馆英国仆人柯尔的帮助,暗中传信康德黎求救。经康德黎和其他英国友人设法营救,清使馆在英国舆论和英国政府的压力下被迫于23日释放孙中山。 嗣后孙中山用英文写成《伦敦被难记》。此事件在世界各地引起反响.孙中山名声大张。图为孙中山脱险后,致香港友人区凤墀叙述经过的信。
" target="_blank"> 左:孙中山在囚禁中给老师康德黎的求援信。 中:1896年10月11日,孙中山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诱捕密囚于使馆,图为囚禁室。 右:1897年春,英国出版了孙中山用英文撰写的《伦敦被难记》,该书记述了他早期的革命活动及被难经过。
" target="_blank"> 1898年,孙中山、杨衢云与日本友人在横滨合影。 前排左起安永东之助、杨衢云、平山周、末永节、内田良平; 中排左起大原义刚、小山雄太郎、孙中山、清藤幸七郎、可儿长一;后排宫崎寅藏。
" target="_blank"> 1899年的孙中山。
" target="_blank"> 孙中山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1898年夏,他在日本会见菲律宾起义军代表彭西,答应设法代购军火,支援菲律宾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 target="_blank"> 1901年春,孙中山全家在檀香山合影。
" target="_blank"> 1902年12月,孙中山应法属安南总督之邀到达河内。图为孙中山与法国官员合影。
" target="_blank"> 1905年春,孙中山往返于英、比、德、法等国,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民主革命主张,筹建革命组织。图为孙中山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组织革命团体时与留学生合影。
" target="_blank"> 1905年夏,革命党人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以中、英文字印书发行。
" target="_blank"> 1905年的孙中山。
" target="_blank"> 1906年2月,孙中山在新加坡建立同盟会分会。图为孙中山与同盟会会员合影。 前排左起林干廷、张永福、陈楚楠、孙中山、尤列、刘金海、林义顺;后排左起吴悟叟、张华丹、张继、陈和、邓子瑜、黄耀廷、张秉庚。
" target="_blank"> 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会同黄兴、章炳麟等制订同盟会《革命方略》,以备将来各省起义时采用。这是《革命方略》中的《军政府宣言》。
" target="_blank"> 1905年11月26日创刊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 target="_blank"> 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里,第一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target="_blank"> 1907年的孙中山。
" target="_blank"> 1905年12月,孙中山为筹集革命经费以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名义发行的债券。
" target="_blank"> 1909年8月孙中山在伦敦。
" target="_blank"> 1907年5月,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广东潮州黄岗起义。图为起义军誓师出发情形。
" target="_blank">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图为起义指挥部旧址--越华路小东营5号。
" target="_blank">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
" target="_blank"> 1911年8月,革命党人在武昌举行会议,成立总指挥部,策划武装起义。图为起义军总指挥部--武昌小朝街51号。
" target="_blank">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晚,湖北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当夜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
" target="_blank"> 1911年10月11日,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的湖北军政府。
" target="_blank"> 湖北军政府发布的维护治安的告示。
" target="_blank"> 武昌起义爆发后,迅速等到各省响应,10月12日,革命党人梁钟汉在湖北汉川起义。图为起义军从汉川开赴前线。
" target="_blank"> 10月22日,革命党人焦达峰在长沙举行起义,成立湖南都督府。图为湖南革命军出发援助武昌。
" target="_blank">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是孙中山就职时宣读的誓词。
" target="_blank">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后,致各省代表及各省都督电。
" target="_blank">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赴南京就任时,在上海车站与欢送者合影。
" target="_blank">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府。
" target="_blank">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
" target="_blank">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住所。
" target="_blank"> 2月15日,孙中山率文武官员祭明孝陵(孙中山之左一为黄兴,左二为徐绍桢,右为黄钟瑛)。
" target="_blank"> 1912年3月5日,孙中山在南京追悼为革命死难的广东烈士。
" target="_blank">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图为临时政府参议院举行大总统解职典礼后合影。
" target="_blank"> 孙中山与湖北军政人员合影。
" target="_blank"> 1912年4月26日,孙中山出席广东陆军欢迎会时合影。
" target="_blank"> 1912年9月6日,孙中山视察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时,与欢迎者在张家口车站月台上合影。
" target="_blank"> 1912年12月8日,孙中山在杭州出席国民党浙江支部欢迎演讲后合影。
" target="_blank"> 1912年10月25日,孙中山在南昌出席军政人员欢迎会时合影。
" target="_blank"> 1912年11月27日,孙中山给《铁道》杂志的题词。
" target="_blank"> 1913年4月,中华民国铁道协会在上海召开周年纪念会时,会长孙中山同代表合影。
" target="_blank">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图为讨袁军在阵地装设大炮。
" target="_blank">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图为1913年8月,他从上海经台湾赴日本途中。
" target="_blank">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时合影。 前排右起田桐、廖仲愷、居正、胡汉民、孙中山、陈其美、许崇智、郑鹤年、邓坚; 中排左一萱野长知、右三谢持,后排左五戴季陶。
" target="_blank"> 1915年10月25日 ,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结婚后合影。
" target="_blank"> 7月20日,驻粤滇军欢迎孙中山时合影。
" target="_blank"> 国会非常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并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图为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就职时与同仁合影。
" target="_blank"> 孙中山就任大元帅后留影。
" target="_blank"> 1917年9月11日,孙中山就任大元帅后发布的布告。
" target="_blank">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图为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
" target="_blank"> 1920年8月,孙中山令陈炯明率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 11月底,孙中山回广州,1921年5月5日,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建立正式政府。 图为他在国会宣誓就职合影。
" target="_blank"> 广州市民热烈庆祝革命政府成立。
" target="_blank"> 孙中山为统一全国,决定北伐。 1921年6月,他命令粤、赣、滇、黔各军出兵广西,以解除北伐后顾之忧。广西平定后,孙中山于10月15日出巡广西。10月下旬抵达南宁。 图为他同南宁欢迎者合影。
" target="_blank"> 1919年8月,孙中山指派朱执信、廖仲愷创办的《建设》杂志在上海出版。这是孙中山为该刊撰写的发刊辞。
" target="_blank"> 孙中山为蒋介石著《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所写的序言。
" target="_blank"> 孙中山在飞鹅岭亲自发炮,攻击惠州城内叛军。
" target="_blank"> 中国国民党党证。
" target="_blank">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通告国内外,将中华革命党正式改名为中国国民党。这是1920年元旦孙中山写给同志们的勉词。
" target="_blank"> 1922年9月至12月,孙中山在上海寓所前的草坪上三次召集会议,研究中国国民党改组问题,并组成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起草国民党改进案及党纲、党章等文件。
" target="_blank"> 1923年10月,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孙中山当即聘请他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帮助改组国民党。
" target="_blank"> 邓泽如等人反对改组国民党,并提出弹劾共产党。孙中山在批释中予以严厉批驳。
" target="_blank"> 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建立国共两党联合战线。 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2月25日 发布的通告,要求各级党组织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工作。
" target="_blank"> 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瞿秋白、毛泽东等出席了大会,李大钊为大会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图为孙中山同李大钊步入会场。
" target="_blank"> 孙中山墨迹:表示要以俄为师进行革命。
" target="_blank"> 1924年1月23日,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target="_blank"> 大会选出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 这是孙中山手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执行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员、候补监察委员名单。
" target="_blank"> 当时出版并由孙中山题写书名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 target="_blank"> 1924年5月,孙中山为建立革命武装,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 图为黄埔军校旧址。
" target="_blank"> 孙中山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后,同蒋介石(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 target="_blank"> 1924年,孙中山在廖仲恺陪同下,巡视广东各军。
" target="_blank">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天津,受到各界热烈欢迎。图为孙中山抵天津张园行馆后,同各界欢迎代表合影。
" target="_blank"> 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他仍抱病同各方人士商讨国事。图为他在天津时留影。
" target="_blank"> 孙中山乘火车经天安门时,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 target="_blank">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图为孙中山遗容。
" target="_blank"> 3月19日,孙中山灵柩由协和医院移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社稷坛。各界群众齐集协和医院门前哀悼。
" target="_blank"> 北京各群众团体为孙中山送葬。图中左端四面白旗为京汉铁路工会之旗。
" target="_blank"> 北京大学学生敬送花圈。
" target="_blank"> 坐落在香山附近的中法大学师生集会迎接孙中山灵柩(前排左起第九人为陈毅)。
" target="_blank"> 东征军在广东兴宁举行追悼大会。手持祭文者为周恩来,前立者为蒋介石。
" target="_blank"> 1929年,中山陵竣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将孙中山灵柩移往南京。 5月18日,宋庆龄为移灵事到达北平。图为宋庆龄偕孙科夫人陈淑英步入灵堂时的情形。
" target="_blank"> 移灵专车。
" target="_blank"> 灵柩移入祭堂。
" target="_blank"> 5月29日至3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公祭。6月1日,灵柩移往紫金山墓地。
" target="_blank"> 1938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各界举行的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讲话。
" target="_blank"> 1956年11月,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幼年时爱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1883-1886年,孙中山继续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毕业后,他先进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后来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这所学校后来并入香港大学〕学医。在校期间,他不但努力攻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他的医术精明,而且对贫穷病人免费治疗,因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后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1905年8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所谓民族主义,其基本内涵就是推翻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共和国以后,国内各民族“立于平等地位。 所谓民权主义,其基本内涵就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对未来的共和政体作了这样的构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他重申:“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基本内涵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集产社会主义。他主张“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力图在中国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
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袁世凯上台后,逐步实现其变共和为专制的阴谋。1913年3月20日,他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发动了二次革命,江西、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起兵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涣散,在袁军的进攻下,不到两个月先后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1914年7月,他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1915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称帝。12月25日,爱国将领蔡锷首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护国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在举国人民的唾骂中一命呜呼。
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动乱局面。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孙中山立即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 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军政府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职,离粤赴沪。 自此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 建国大纲》等箸述。 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 五四”运动已经爆发。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攻克广州。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
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
同年10月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1913年8月,宋庆龄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后,到东京去看望随同孙中山流亡日本的父母时,会见了久仰的英雄孙中山。根据日本外务省的有关档案资料记载,宋庆龄与孙中山有频繁的接触,并且还有不少书信往来。 由此,宋庆龄加深了对孙中山及他的事业的理解,当宋霭龄因婚事不再专任孙中山的秘书时,她继任了孙中山的秘书工作,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中国的民主革命。 爱情,孙中山从未真正体会过的感情,不仅给他以慰藉,也成为激励他在失败中奋起的动因之一。年轻、美丽、温柔、深情,充满朝气的宋庆龄还带来了西方的民主主义。 而结婚对于宋庆龄,当时只意味着“委身革命”。多年以后,宋庆龄向埃德加·斯诺谈到她与孙中山的婚姻时,用风趣和幽默的口吻表达了她当时的感情: “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是出于少女罗曼蒂克的念头!但这是一个好念头。我想为拯救中国出力,而孙博士是一位能够拯救中国的人,所以我想帮助他。”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
1919年,孙中山写成《建国方略》,它由“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资建设)和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三部分组成,这是孙中山建设国家的总体规划和设想。如今,《建国方略》中的许多构想已成为现实,并大大超越,更为恢宏壮观。
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修建100万英里的公路;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等。
“中国事向来之不振者,非坐于不能行也,实坐于不能知也;及其既知之而又不行者,则误于以知为易、以行为难也。倘能证明知非易而行非难也,使中国人无所畏而乐于行,则中国之事大有可为矣。”
2006年7月1日,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中国西藏自治区终于有了铁路,而孙中山先生就是青藏铁路的最早倡导者和规划者。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最早提出在“三峡建坝”的理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三峡水力开发的设想。
中国不应当分裂而应当统一,这是孙中山一贯的思想。 早在1903年,他就著文抨击帝国主义阴谋“分割”中国领土的妄言。他指出:“支那国土统一已数千年”,“支那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分割此风俗齐一、性质相同”之民族。 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孙中山深切感受到全国人民“热望祖国成为强大统一之中国”的迫切要求,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其对内施政方针是要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内政之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 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军阀割据的局势,孙中山更表示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
孙中山指出,实现国家统一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排除扰乱中国的外国势力。 他说,今日之中国,正是万国耽耽虎视的时候,如果中国人“自己相争,四分五裂,岂不是自亡其国?近来志士都怕外人瓜分中国,兄弟的见解却是两样。外人断不能瓜分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 我们中国人定要自觉承担起责任,消除纷争,把国家导向独立、民主和统一。中国的统一,断不能指望外国列强;相反,中国内乱、分裂,莫不与列强有关。因为“凡为军阀者,莫不与列强之帝国主义发生关系;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纷不已,以攫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 因此,排除扰乱中国的外国势力,中国的和平统一才有可能。
我们今日研究国父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国和平统一的深刻主张,得知其来源于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分更有合,总趋向是朝向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认知,来源于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和“以和为贵”等良知思想的高度认同。 他反复重申:“欲得真正统一尚须大家奋斗。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以笔”。所以他坚决反对“兄弟阋于墙”,反对“中国人打中国人”。 他严正提出:“谋国之道,苟非变出非常,万不得已,不宜轻假兵戎,重为民困”。 中山先生一生不遗余力地争取“和平、奋斗、救中国”,身体力行并始终呼吁全国各派别和各方面的力量“以和平方法促成统一”,并多次向全国各界民众宣示,自己一定“尽心竭力以敦促和平统一之进行”。
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本互助博爱之精神,谋团体永久之巩固。 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