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去向
" target="_blank" title=""> 1910年3月21日 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1年1月 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 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7月31日 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911年9月24日 湖北革命党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在武昌召开,讨论通过“起义计划”。 1911年10月9日 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配炸药,不慎引爆。蒋翊武等在武昌小朝街机关部决定当夜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就义。晚,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武昌。 1911年10月11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举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1911年10月12日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而后归国。 1911年11月28日 各省代表会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开第一次会议,议决由鄂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 1911年12月1日 鄂军政府与袁世凯签订停战协议。 1911年12月2日 各省代表会正式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1年12月25日 孙中山归国。 1911年12月25日 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2日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于10月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到现场参加纪念大会的一共有3000多人,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京的党政军群各部门的代表、在京的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代表。
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康乾盛世”之后,清廷由盛转衰,而统治阶级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闭关锁国,妄自尊大。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英国殖民者发动鸦片战争,随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方督抚以及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主张“中体西用”,兴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开始了一系列近代化进程的尝试,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
1901年4月,清政府为挽救衰亡颓势,成立督办政务处,逐步推出多项“新政”:筹措军饷,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清朝统治集团希望通过实行“立宪”,达到“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的目的。
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扬“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种新的思想和主张,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甲午战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由此激发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思潮。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动光绪皇帝进行改革,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权威。
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为化解统治危机,为确保“皇位永固”,不得不接纳立宪派的要求,实施“预备立宪”。1905年,清廷派遣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抵北京正阳门车站,登上火车准备启程。不料革命党人吴樾携炸弹乔装登车,意图炸死五大臣。吴樾当地死难,载泽、绍英受伤,出洋计划被迫延迟。绍英1905年的《出使日记》,详细记载了整个经过。
1851年1月,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洪仁玕还写出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坚持战斗了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加速了它的衰亡。
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列强组织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入侵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空前屈辱的《辛丑和约》。但是,面对中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英勇抗争,列强不得不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
与清政府预备立宪同时,立宪派发起政治革新运动,旨在通过和平方式变封建专制的政体为君主立宪的政体。立宪派最初对清政府新的预备立宪充满希望,积极配合。但清廷立宪进程迟缓,以及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令立宪派深感失望,与清政府矛盾激化,而同月开始的铁路国有政策则使立宪派的不满以保路运动的激烈形式表现出来。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选择了放弃清廷,支持共和。
1903年前后,上海和日本东京等地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兴起了创办刊物翻译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的热潮。 《游学编译》、《浙江潮》等一大批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和革命书籍纷纷出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这些书刊抨击清政府丧权辱国、昏庸腐败,鼓吹只有反清革命,才能抵制列强,挽救中国。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发刊词由孙中山撰写,首次提出了“三民主义”。该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张,1908年冬一度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1月又在日本秘密印行,共出版26期。
秋瑾(1875-1907),别名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福建厦门。聪颖好学,有女才子之称。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1906年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愤而回国。1907年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邹容,汉族,民主革命家,华夏先烈。重庆市巴南区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投身民主革命,是与秋瑾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历了孙中山提出———邹容发展———同盟会政纲确立的发展轨迹,这是邹容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大贡献。
陈天华,别字星台,号思黄,又号过庭,1875年生于湖南新化,1905年12月于日本投海自杀。他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曾与黄兴等人组织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汉族,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国内出现了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如黄兴等人成立的华兴会,蔡元培任会长的光复会,刘静庵为首的日知会等。此外还有一些革命小团体,如安徽的岳王会,江苏的强国会,江西的自强会等等。革命团体的纷纷成立,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组织基础。特别是1904年6月湖北革命志士刘静庵、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补习所,在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也称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华兴会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由黄兴1904年2月15日正式创办。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和国内盛极一时的改良思潮都曾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未果,特别是中国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和平变法,无可复施”,从此抛弃改良幻想,走上革命道路。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20余人,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其誓词中“驱除鞑虏”尖锐地提出了反清问题;“恢复中华”的口号已大大超越了陈旧的“反清复明”思想;“创立合众政府”则鲜明地表达了建立共和政体的政治主张。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革命志士二百多人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潜逃。但因缺乏策应,寡不敌众,奋战一昼夜后起义失败,黄兴等人负伤退回香港。 事后,牺牲的七十二革命烈士合葬于广州城郊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这是武昌起义爆发前影响最大的一次反清武装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国有政策,收回川汉、粤汉铁路的民办权,又随即将铁路的修建、管理权出让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 这一行为激起了粤、鄂、湘、川各省人民的强烈反对,其中四川的反抗尤其激烈,在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下,民众与清政府的斗争逐渐激化,遂迅速演变为全川规模的武装暴动。 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等联络会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攻成都。 9月25日,同盟会会员吴永珊(吴玉章)、王天杰等在荣县宣布起义,建立革命政府,将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政府从湖北抽调大批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斡旋下共组领导机构,推举蒋翊武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准备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时失慎爆炸,革命机关暴露。清政府在武汉三镇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危急,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11日,革命军占领武昌城,取得了首义的胜利。当晚和次日,汉阳、汉口新军先后起义,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
" title="" target="_blank"> 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军推举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成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宣布改用黄帝纪元,以宣统三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以十八星旗为军旗,发布《布告全国电》等文告通电全国。 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在黎元洪和黄兴等人的领导下,抵御住了袁世凯军队对武汉的进攻,保卫了革命成果,作为首义之地的武昌始终掌握在革命军的手中。
武昌起义首先得到湖南和陕西两省响应。 10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发动会党和新军攻占长沙,建立湖南军政府。同日,陕西同盟会会员井勿幕、景梅九等人发动起义,成立陕西军政府,推举张凤翙为都督。接着,江西、山西、云南等十三省区和众多州县纷纷宣布独立。 这一切,汇合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巨大洪流,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 图为江浙联军会聚镇江,准备出征江宁。
1911年10月22日,陕西省宣告独立,成立军政府。 图为在起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全副武装的会党分子。
1911年11月3日,同盟会会员陈士英等在上海领导起义。11月4日,上海光复,成立沪军都督府。随即派兵往苏州,迫江苏宣布独立。 图为上海望平街各报馆前人们在购阅刊载起义消息的报纸。
1911年10月22日,共和会组织的新军在长沙起义,成立湖南军政府,并决定派兵援助武昌起义。 图为湘军准备出发援鄂。
1911年11月9日,广东宣告独立,成立军政府,并派兵北伐。 图为到达上海的广东革命军一部。
1911年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军起义。9月31日,南昌各界宣告独立,成立江西军政府。 图为江西军政府的门楣和匾额。
1911年11月9日,福建新军和会党起义,占领福州,成立福建军政府和海军司令部。 图为闽省总司令部正门甬道。
1911年10月29日,山西太原新军起义,成立军政府。 图为山西娘子关。山西革命军曾在这里扼守御敌。
1911年11月22日,川东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占领重庆,成立“蜀军政府”。11月27日,成都官绅策动四川独立,组成“大汉四川军政府”。1912年2月,两军政府合并,在成都设立统一的四川军政府。 图为重庆“蜀军政府”成立典礼。
武昌起义胜利以后,1911年11月下旬,各省代表议决承认武昌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督执行中央政务。接着14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筹备成立中央临时政府。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自海外归来。29日,17省代表会议以16票的绝对多数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图为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赴南京就任时,在上海车站与欢送者合影。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黄兴和宋教仁、黎元洪等过高估计了袁世凯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难,企图利用袁世凯和清朝贵族之间的矛盾,以大总统的位置动员他倒戈,把最终推翻清朝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 图为黄兴。
1911年,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全国十余省区先后宣布独立。革命的胜利发展使清政府极为震惊。10月27日,清廷起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湖北军事的全权。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 同日,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图为清末摄政王载沣,右侧是宣统溥仪。
11月27日,汉阳为清军攻陷。12月1日,双方议订停战3日。此后又拟定双方派出代表讨论大局。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感到大总统的位置难以到手,立即撤销和议代表,造成谈判破裂的形势,迫使革命势力妥协。帝国主义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且制造外国干涉的空气。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被迫退让。 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 图为法国画报《Le Petit Journal》1911年10月29日登的漫画:逼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终于接受中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正式退位。这样,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随之结束。 图为清帝退位诏书及号外。
2月13日,袁世凯向临时政府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因实力在北方,拒绝南下就职。孙中山派蔡元培为专使北上迎接,袁世凯暗中指使亲信部队在北京、天津、保定制造兵变;帝国主义也乘机调兵入京,制造紧张空气,以支持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再次退让。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25日,唐绍仪到南京接收临时政府,组织新内阁。该内阁中内政、陆军、海军、财政、外交等部均由袁世凯的亲信或拥护者担任,同盟会只分配到教育、农林、工商等几个点缀性的席位。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5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和该院迁往北京。 图为临时政府参议院举行大总统解职典礼后合影。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在随后的国会选举中取得压倒多数的席位。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策动在上海暗杀了积极组阁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 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李烈钧在江西,黄兴在南京相继响应,安徽、广东等省区先后宣布独立。 但最终因国民党内部涣散,各自为战,讨袁军节节失利,各地相继取消独立,“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1914年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继续反袁斗争。 图为讨袁军在阵地装设大炮。
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公然鼓吹“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同月,杨度等六人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张目。袁世凯的亲信又组织各种“请愿团”,掀起“请愿”实行君主制的风潮。 12月11日,参政院举行所谓解决国体总投票,各省代表共1993人全票拥护君主制,并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 31日,袁世凯下令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并在元旦登基。 图为1913年12月23日,袁世凯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
1915年9月,梁启超拒绝袁世凯的收买,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猛烈抨击。 1915年12月25日,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组成讨袁“护国军”。贵州、广西等省先后独立。 图为护国军部分将领合影(中为蔡锷)。
随着形势的发展,列强转变了支持袁世凯的态度。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5月9日,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除恶务尽”。 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病死。 图为讨袁宣传画。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把持北京政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通电国会议员南下召开国会。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出兵北伐段祺瑞,开始“护法”战争。 由于护法军政府内部的矛盾,加上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相互勾结,孙中山受到排挤,被迫在1918年5月通电辞职,护法运动失败。此后,孙中山又继续探索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图为孙中山就任大元帅后留影。
民族工业是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 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图为江南机器制作总局。
随着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也在发展,据统计,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约10万人,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革命的发生动摇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君主专制制度——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辛亥革命是历史的首创,它提供了此前的中国历史进程未曾提供的新鲜经验,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几批党员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经历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其中约有10%出身于同盟会会员。
" title="" target="_blank">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曾是安徽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会长。1905年创建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1911年10月,参加云南响应武昌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后随云南军政府派遣的援川军入川南支援反清斗争。
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成为跨世纪的革命老人,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1905年加入同盟会,此后,发起共进会,参与策划广州起义,后又领导四川保路运动。
董必武,1886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 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蔡和森在双峰高小求学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南京政府发出剪辫子的号召后,蔡和森同志觉得应该用实际行动拥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长辫子剪掉了。1918年4月蔡和森与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
瞿秋白(1899.1-1935),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9年5月4日,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原籍江苏武进人,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1922年8月,中共负责人李大钊等到上海拜访了孙中山,讨论振兴中国的问题。
1923年1月,孙中山和苏俄代表越飞经过谈判,联合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孙中山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主张。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讲话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振兴中华在神州大地上正在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指示:“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真正实现了令无数辛亥革命先辈们魂牵梦萦的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民生幸福的美好理想,完成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志士们未竟的事业,而且把它更加地发扬光大。”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1919年,孙中山完成了《实业计划》,和《孙文学说》、《民权初步》两书合称《建国方略》。在《建国方略》,尤其《实业计划》中,一份激动人心的大国崛起方案昭告天下:火车进藏、建三大港口、三峡建坝、利用外资、快速崛起、国强民富、渐进民主…… 起初,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无法将这些梦想实现,并被国内外斥为“空想”。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孙中山当年的远见,正陆续变成中国今日的现实。
孙中山规划“于中国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如纽约港者”,形成以港口为点,以铁路、水路、公路为轴线的发展模式。当年孙中山三大港口的选址,都是今天开发的热土,主要港口的基础设施已步入世界一流水平,忙碌景象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年设想。 图为2011年9月18日,上海洋山海事处的职员正在集装箱码头巡视。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至此,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预言的“火车进西藏”变成现实。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晚21时1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提出“三峡建坝”的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2006年5月20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毕,“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20:47 塔架打开 21:15 消防摆杆打开 21:16 点火 21:18 助推器分离 21:18 火箭一二级分离 一级坠落 21:19 整流罩分离 21:25 器箭分离天宫进入预定轨道 21:30 太阳能帆板打开 21:39 总指挥宣布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