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2010年《文化蓝皮书》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1日 16:5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

谢寿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0年《文化蓝皮书》发布会现在开始。

  今天出席会议领导和专家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景源教授;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李小磊副司长;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科学研究所郝振省所长;

  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杨明品副主任;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熊澄宇主任;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部祁述裕副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

  中国文化报、文化产业周刊崔成泉主编;

  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韦丽丽女士。

  2010-05-06 09:31:14

  谢寿光:

  现在和大家见面的是第九部《文化蓝皮书》,这部《蓝皮书》的出版对推动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应当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我们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的核心品牌图书之一。每年《文化蓝皮书》的发布都是在业界、在媒体受期待的,今年的发布因为统计数据的原因,比往年略微有推迟,但这时候发布出来,新闻效应是很大的。因为本月中旬,将在深圳召开文博会,这也是中国文化产业一个大型的展会,在会前发布《文化蓝皮书》有它特殊的意义,对正在向深度推进的文化产业改革能够提供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数据的支撑。今年这部《蓝皮书》里,它包含哪些可以和我们媒体分享的内容,一会儿就可以见分晓了。

  现在我们首先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景源教授致辞。

  2010-05-06 09:39:05

  李景源:

  这次蓝皮书发布会由我们院跟上海交大共同组织编写,同时也是在文化部相关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完成的。蓝皮书重点还是看发展报告,即总报告。总报告是由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国内有关文化研究问题的一系列专家、学者多次讨论、研究的产物,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就总报告的一些特色,结构和主要内容,一会儿有同志具体的来说。

  我想借此机会谈一点个人想法,因为在座很多同志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今年是第九年发布,我们还有《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发布了两次,同时还有一个《国际文化产业蓝皮书》、《少数民族文化蓝皮书》。这就涉及到对文化问题的重视和理解,我个人想到文化之所以重要,它的重要性归根到底就是涉及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我们很少从这方面去谈这个问题。但是我仔细回想,我们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文化的发展,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关系到中国的发展道路。前一段时间,长春同志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要研究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其中有一部分任务交给文化中心,我感到文化中心就是研究中国的发展理念,以文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的发展理念。

  2010-05-06 09:41:54

  李景源:

  这个问题说到这儿,就说到33年前,小平同志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时候,跟乔木同志有交代和谈话,其中一个重要的说法是,中国未来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从那之后的33年里,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断举行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方方面面的发展报告和蓝皮书,实际上对他的讲话是某种实现。这是我想到的一件事。

  另外想到的一件事,2003年3月,李长春同志开了一个座谈会,我也参加了,在这个座谈会中有三项任务,李长春同志认为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研究发展先进文化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及建立怎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七年始终是围绕这个问题来进行的。我们的《蓝皮书》每年都有一些新说法,但总的来说还是解决这些最基本的任务。座谈会中当时长春同志就交给文化中心一项课题,题目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和文化体制改革”。

  2010-05-06 09:44:54

  李景源:

  我想研究中国的发展,研究中国的文化发展,制度文化学跟体制文化学应该是一个最核心的东西。

  当时他嘱咐文化中心要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那样搞好对策研究。他十分关心文化中心创办的内部刊物,我们原来有一个刊物叫《文化政策调研》。第一期《关于文化竞争利益的情况和思考》那篇文章他做了长篇的批示,在批示当中他明确说“开放、创新和市场应该是文化发展的三大机制”。接下来他对刊物上的一系列关于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问题做了了很多的批示。

  到十七大前夕,长春同志提出来,“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念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后来参加了两个李长春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他特别关心当时辽宁出版集团的上市。

  2010-05-06 09:52:28

  李景源:

  李长春十分重视文化观念和管理观念的创新,多次表示,“现在突出感到的是思想库、智囊团跟不上,还缺少足够的力量对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进行对策研究”。讲这本书或者离开这本书,虽然在座的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每一次我们的总报告作为内参的内容,作为《要报》的内容报批之后,中央好多领导都有批示,都有肯定,都有鼓励。但是研究成果跟实践发展的要求,跟领导的要求比较起来还有相当的差距。

  我今天主要还是从理论层面来讲,经过十年的发展,一个好的对策性的研究,不仅要及时的回答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而且要以理论研究到位作为前提。这是我们一个很深刻的体会,长春同志特别讲,你们中心要成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那样的,做体制改革和方方面面文化起草工作,特别关心对策性问题。但是我们搞来搞去,对策搞的好不好,到位不到位,首先是理论的认识、理论的研究要到位,这一点最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0-05-06 09:55:46

  李景源:

  “要是现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来实现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还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我现在想到几个问题,比如说总报告里面特别讲落实公民的文化权利,是一切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这是从主体方面来说。接下来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发展的两个方面。接着讲生产和消费,生产本身就是消费,同时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讲公民的文化权利,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的关系是怎样的?马克思讲一般的生产甚至物质生产、文化生产,公民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生产的主体,如果公民仅仅是消费的主体,文化权利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不是转瞬即逝的?我特别想到毛主席在多次谈他写的东西,1960年毛选第四卷出版,他上来说,“这哪里是我的著作,是人民用鲜血写成的著作”,这些内容究竟来自哪里?1964年毛的诗歌传遍了全世界,很多国际政要说毛主席是伟大的诗人。他特别强调,所有这些诗都是人民写的,我是人民的代言人。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一个历史观,我们搞文化研究是精英史观还是民众史观,这涉及到对待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制度创新方方面面,最后落实到根上去,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问题。

  关于文化跟知识、文化创意的关系,我很少看到这些有人在研究、在琢磨概念的逻辑关系,基本上拿来就用。再具体点,文化产业跟知识经济的关系,文化在产业升级当中,包括高科技产业、环保科技产业等等这些当中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研究的也不够。还有,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转型发展中的一个新引擎,创意产业跟文化产业的关系怎样,创意产业作为内容产业,作为研发和设计产业,是依赖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创业,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作为内在动力而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这样一种产业,它跟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内容跟形式、精神和符号的关系。

  2010-05-06 09:59:57

  李景源:

  对中国来说,由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产业大国和强国转换最核心的环节是不是创意产业,是不是创意教育、创意人才的培养,要不要提出“精神为己,文化为用”的口号。因为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不同之处,它是作为高端、核心,是一种精神产业,智慧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它跟文化产业的关系,它的地位是不同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包括我们书里也谈到以文化的建设来引领城市化的进程,通常理解也应该是这样,文化是城市的基因,但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所以文化的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方方面面所有这些建设,目的是形成一个独特的城市精神。

  以上是我今天参加会议想到的几点,主要是从抽象理论这样一个层面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考。有能力研究的,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推进和前进的,都是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学者,我作为一个外行从哲学的角度,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2010-05-06 10:05:01

  谢寿光:

  李景源从哲学的高度,从文化价值观的高度,对文化产业和公民的文化权利做了一个高屋建瓴、有深入的学术报告。下面有请《文化蓝皮书》主编之一,总报告执笔人张晓明教授对这部《文化蓝皮书》主要研究成果给大家做一个主旨报告。

  2010-05-06 10:08:56

  张晓明:

  非常感谢今天来参加会议的文化产业界的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在社科院做蓝皮书过程中最紧密支持我们的文化部领导,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科学研究所密切合作的郝振省所长,与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有着密切合作的杨主任。也非常感谢每一年的《蓝皮书》发布会,都能来参加和报道我们蓝皮书发展动态的新闻代表的朋友们。

  今年在这个地方发布《文化蓝皮书》的第九本——《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心情感到不一样,刚才李主任表达了我们激动的心情。中心到了今年已经成立了十年,刚才李景源主任已经把十年的大背景说了一下,跟文化体制的改革,文化体制的发展分不开,跟中央领导的支持、关注,对我们非常具体的要求和推动是分不开的。今年蓝皮书的出版时间是九本《文化蓝皮书》里最晚的一次,客观上有一些原因,也是因为现在文化产业的研究越来越走向了专业化,大家越来越关注年度数据的发布,越来越想把文化产业的研究基于明确统计数据基础之上,《蓝皮书》本身的档期和国家关于文化产业数据的发布时间是有所不同的,但是《蓝皮书》有它的特点和功能,我们也不能够完全等到年度数据出来之后再来做,所以我们一直力图处理好《蓝皮书》的预测性和科学性以及与国家文化产业数据发布之间的关系。

  2010-05-06 10:09:21

  张晓明:

  今年《蓝皮书》在总报告这一块上,在我做简短的介绍之前,说一下今年的蓝皮书和去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可能比较重要。去年在应对经济危机背景下,我们对于整个的文化产业和宏观形势,包括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的表现,以及文化产业在今后一些年有可能发展的前景做了预测。去年我们的基本观点和今年我们这个《蓝皮书》的一些新的观点相比,逻辑上形成了密切的关联。去年在分析宏观形势的时候,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相比较其他的产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在某些领域还出现了逆势增长的态势。分析整个国家经济、宏观经济发展的走势,分析文化产业在国家宏观经济中的功能和地位,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文化产业不是一个短期内逆势增长的问题,而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的整个发展今后的五到十年大背景下,文化产业有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我们在去年的报告里用了“四大机遇”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2010-05-06 10:14:06

  张晓明:

  首先,国家的经济整体转向需求拉动为主体,或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从生产型经济转向需求经济,这样文化的需求会增长。

  第二,文化产业的生产性需求的满足方向会产生出比较大的新的机会。因为传统产业的升级对文化产业需求,它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会大大增长。

  第三,数字技术在经济危机的推动下,会加速大规模商用,特别是3G的出现,已经开始引动的整体性大的产业融合。最终的三网融合在这样一次发展中实现,对文化产业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大。

  第四,中国在文化产业的出口上会有新的重大机遇。

  从今年的《蓝皮书》对形势的分析上看,这几个发展趋势应该都有不同的表现,基本证明了我们这样一个预测,或者开始显现出这样一种重大趋势。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形势正在到来情况下,今年《蓝皮书》的主题强调了文化产业自身应该怎么办?我们认为国家宏观经济在金融危机的推动下正在加速转型,这个转型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重大的需求,也就是说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服务业,对于国家宏观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有重大意义,也有重大机会。但是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大的形势需求下,我们觉得已经显示出它不适应这样发展需求的情况,所以我们今年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文化产业也面临发展模式的转型,或者返过来讲,经济领域中间存在的比较深层次的矛盾,包括发展模式的问题、经济结构的问题在文化产业中同样存在。发展的问题是在文化产业领域,某种程度上是被复制了。这里面包括“增长主义”、“GDP挂帅”、“只关注经济产出不太关注效益”,这样一些问题在文化领域中都是存在的。

  2010-05-06 10:15:28

  张晓明:

  去年我们国家出台第一个《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里面在文化产业振兴基本原则里提到一个基本的观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方针。只有把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方式做了科学性的调整,调整文化产业自身的结构,我们才能够找到新的发展动力,才能够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适应国民经济调整的战略需要。

  今年《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既然分三个主要的部分,我在这里做一些提示性的说明。关于总体形势,我们依然是继续往年基本框架,首先要说一下宏观形势;其次总体上看一看文化体制改革的情况;第三,会关注数字技术包括数字化信息技术特别是三网合一这方面的进展情况;第四,关注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情况。

  从文化产业的宏观情况来看,我想在其中做一些解释,文化产业年度宏观形势的分析,特别是“文化产业产出GDP是多少,占国家经济总量是多少”是新闻界最关注的,这个问题对于《文化蓝皮书》的编写者而言是每年让我们头疼的事情,这个情况总体上由于我们国家统计局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文化产业的年报制度,这样我们对国家文化产业的宏观数据没有权威的来源,这时候只有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的一些数据,包括一些行业性的数据自己进行整合和研究,甚至有时候还要进行推算。

  2010-05-06 10:18:09

  张晓明:

  按照去年讲的文化产业会有新的重大需求出现,今年从需求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年度总量估算。文化产业的估算历来有两种,一种从产出角度估算,国家统计局就是这么做的。产出估算的数字没有,我们现在从需求角度估算,今年我们把三个数据放在一起做了一个加总,做出了一个文化产业蓝皮书课题组做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的数据。

  首先,城乡居民消费数据。这是有数据基础的,根据我们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幅度,加上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因素这样一些变量,我们估算出2009年城乡居民娱乐用户支出服务总额是6000亿左右。

  其次,政府的公共文化数据拿来作为公共文化消费的支出,这方面也有相对比较准确的,由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是1200多亿。

  第三,把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据加上,因为出口也是我们的产业产出一部分。出口这一块的数据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化产品出口只是在深圳文博会期间有一个公布,但是当时做了一个总体数据, 我们在这个总体数据上做了简单的进出口的区分,算出来是700亿左右的出口规模。

  三项相加我们估了8000亿左右的量,这个量只能说接近于真实,无法说确切到什么程度,但是数据的来源都是确实的。

  2010-05-06 10:20:42

  张晓明:

  关于总量规模的问题,会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的第十本《蓝皮书》中有重大改善。国家统计局完成了第二次经济普查,马上要召开的深圳文博会期间,会做第二次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报告,数据会有一个系统的发布,这一次数据的发布以后,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国家统计局准备每年发布年度数据,已经把它列入到工作内容之中,我们跟国家统计局也有密切合作,他们一系列的活动我们也作为专家代表参加。我认为明年在宏观数据方面有大的改善。

  第二,文化体制的改革。我们今年用了一个词,存量和增量领域联动,改革取得突破。我们认为经济形势的发展,数字技术的进步,消费需求的释放,以及民间创业的热情迸发,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确实形成了一个“倒逼”的机制,从几个方面来看,体制改革都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改革本身这些年也是以时间表的方式,每年都在推进,郝振省所长最了解情况,这一两年的改革应该说在出版方面是进步最大的,改革的时间表最明确,力度最大。下面郝振省还有很多情况向我们介绍。

  2010-05-06 10:23:46

  张晓明:

  广电方面、通讯方面的三网合一,三网合一是非常典型的存量和增量,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内和文化管理体制外新兴的文化产业之间联合推动的一种改革。我们知道广电和通讯这两个行业现在从他们服务内容上越来越接近,但是他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制,广电是传统的计划体制,而电讯是比较市场化的体制,广电和电讯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高潮到来。广电行业将联手电信行业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步伐,我们认为发展的趋势是这样的,这中间还有这样那样的博弈,但是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

  2010-05-06 10:26:51

  张晓明:

  第三,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进展情况。我们特别关注到新媒体和新业态的发展状况。从整个的三大传媒部门来看,基本情况还是传统业务基本平稳,基本趋于停滞,新兴业务特别是增值性的业务增长迅速。从广电行业来看,付费数字电视发展比传统的广播电视要快得多。从电讯行业来看,移动电话比固话发展迅速得多。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最新的发展趋势是手机上网发展速度极快。我们在“十五”期间一直维持每年新增1亿新增用户的趋势,到前年开始每年新增电信用户里移动大大快于固话,到了去年开始固话绝对数开始下降,一年下降2000亿,移动电话用户一年增长了1个亿。手机网民一年增加了1.2亿,我们进入到移动用户和手机上网用户年增1亿的新发展阶段。

  从三网合一、数字化、网络化方面来看,我们还说了一个不太容易引起关注的发展动态,与3G相关,和电信部门在全国推动第三代电信网,我们的广电网也在推“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简称NGB,这样的事件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广电总局和科技部正在下大力量推动这样的发展趋势。广电和电讯的博弈正在新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的博弈,因为国务院决定加快三网合一,现在如何去推动三网合一,谁来主导三网合一,甚至包括使用谁的基础网络都是新一轮博弈的内容。

  2010-05-06 10:27:58

  张晓明:

  出版业以前是纸介为主体的,2009年出现了一个转折,数字出版第一次在总量上超过了纸介。

  在产业融合方面,今后五到十年,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在这一年多来,我们发觉这个发展趋势表现得特别明显。大家最关注的动漫方面的发展来看,2009年产生了中国动漫第一股“广东奥飞”,奥飞是一个玩具公司,由玩具公司做动漫,显示出玩具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对新兴动漫产业的需求,走了一个反向的模式,传统是先做动漫片,再做动漫衍生产品,再做授权产品。奥飞是从衍生和授权产品先做,回头做动漫片,这样反向的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我们制造业升级的重大需要。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这两个趋势在中国的贡献都非常明显,奥飞第一股的诞生,充分显示出市场对产业文化化这样一个发展趋势的认可。

  当然还有另外的成功例子,也是在动漫方面,喜洋洋也是一个动漫的成功案例,它的总票房超过1亿元,衍生产品和授权合作商目前达到500多家,在喜洋洋的总收入里面,播出版权收益占30%,衍生产品和形象授权收益占70%,这和国际上动漫产业盈利的模式相近了。国际上都是衍生产品占70%,播出收入占30%。这是在国内动漫产品里第一次和国际一致,比较健康的盈利模式。

  2010-05-06 10:29:35

  张晓明:

  第二部分,关于趋势和问题。我们集中的分析了一下中国目前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叫做发展方式的转变或者叫做发展模式的转变。2009年从整个宏观经济的情况看,2009年叫保增长,2010年叫做调结构。2009年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个V字型的经济复苏的图形,整个国民经济进入到调结构为重点的新发展阶段。从保增长向调结构重点转变,凸显了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性。但是文化产业如何能够满足或者适应这样一个发展的需求,实现健康的发展,能够真正起到推动宏观经济转型发挥重要作用的任务,这里面还要看到文化产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不能够总是陶醉在2009年文化产业逆势增长的喜悦之中,看不到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很多人正在不断的指出,我们说有识之士在不断的指出,文化产业目前在一些领域存在着泡沫化趋势,这是与经济领域同样性质的GDP挂帅和增长主义倾向导致的,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我们讲了四个方面需要关注的发展模式和五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这五个结构都是目前我们认为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存在问题的方面,也是我们认为要想寻找新的动力是五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调结构这是五个重要的着力点。

  2010-05-06 10:34:11

  张晓明:

  1、调整产品结构。所谓调整产品结构,文化产业这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绝大部分文化产品市场化的过程,再往下的发展依赖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我们特别关注的,也是我们特别强调的,不但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最终消费需求,也要满足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所新出现的生产性需求。这方面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本身从结构上看,还不是很合理。当然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人民群众最终消费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从文化消费角度来看,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太大,这也是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因为消费需求的启动有一个过程,国家一系列启动消费的政策落实也要有一个过程,这方面启动相对比较缓慢一些。而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新的市场空间的出现速度要大大快于消费启动的速度,沿海地区大量的制造业面临海外订单的萎缩或者订单优化这样一种新的局面,他们都必须投资生产自主品牌的产品进行大量新的设计,进行品牌开发,这方面重大投资需求已经普遍的产生,所以文化产业在这方面的市场空间发展速度比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启动随着快得多,这方面我们要关注,可以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2010-05-06 10:35:15

  张晓明:

  2、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所谓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我们关注在相对开放的,比较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企业组织形式是大中小并举,各自有各自的生存空间。我们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这十年的发展,是以打造市场主体为中心环节,现在已经接近于完全绝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回归市场主体的目标,特别是在出版领域,时间表已经很明确,体制内出版结构从主体来看,基本在这一两年内完成市场化,再往下依赖于市场化竞争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而所有关于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的讨论,最终目的要明确一点,到底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好、还是个人创业好,最终服务于一个目的,能否促进竞争和有效的鼓励个人的创造精神。

  现在我们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应该说是盘活了体制内的存量资源,有可能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特别是有可能打造一批“双百亿”市场战略投资人。但是只是关注大企业恐怕对于文化市场的企业发展来讲是不够的,我们应该鼓励创建中小型文化企业,过分关注大企业的打造可能对个人创造精神产生影响,这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一方面问题。我们认为今后的五到十年是重大机遇,既是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有利于产生大企业。其实也是建立中小企业的最佳机遇,所以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开放市场、推动市场,拆除一切利于市场发展的障碍,盘活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资源。

  2010-05-06 10:36:33

  张晓明:

  3、关于所有制结构。应该说十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通过开放市场、转变市场主体的措施,改变了文化领域国有机构独撑天下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但是我们认为,相对于我们国家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国家从文化产业竞争性领域没有退够,民营资本的准入限制过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远没有形成,极大地制约了文化产业现实潜力的充分发挥,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开放准入,扩大准入空间,创造准入条件,还是有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4、关于调整技术结构。这部分里我们提出一个调整技术结构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新兴数字化技术对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新业态的影响,这些方面是有非常重大的发展机遇,而且发展速度确实很快。

  我们认为,由于中国的发展不平衡,我们既有很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文化资本的集聚程度很高,有利于发展高科技,需要有高技术投入和高资本投入的文化产业。但是也存在着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我们存在农村地区,这些地方地区依赖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发展方式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地方资本和技术稀缺,所以我们从技术发展的模式来讲,应该是多样化的技术结构,建立起合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多层次文化产业技术结构。当前,要特别关注那些反映乡土风俗,富含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将特有的原始物料和时尚设计结合起来的特色文化产业,这和西部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

  2010-05-06 10:37:46

  张晓明:

  5、区域布局结构,我们认为应该在全国统一市场环境中合理配置产业资源。我们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原有的文化生产单位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现在初步开始成为市场的主体。但是总体上来说,目前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而企业对行政部门的依附性比较大,对政府财政的资金依赖的程度也比较高,应该说地方政府在这一轮发展中,关注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也出现了不同地方政府相互之间的攀比,也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经济领域常见的投资饥渴症,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各地都在出现,不光在直辖市、不光在省会城市,甚至这一轮文化产业园区热发展到二三线、三四线城市,这样的发展趋势造成了区域结构的不合理,很多地方出现了重复性的建设。

  我们认为文化产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关注统一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配置本身并不富裕,或者本身稀缺的文化产业资源。应该通过全国的统一市场环境配置文化市场资源,形成新的区域结构。我们认为这一轮区域布局的调整,也将产生重大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2010-05-06 10:39:29

  张晓明:

  这是关于文化产业在当前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应该关注的五个支点,当然结构调整不限于这五个方面,但是我们认为这五个方面相对来说表现的比较明显,抓起来相对也比较清楚。

  第三部分,政策建议。我们也关注到宏观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讨论,很多经济学家在谈到中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在谈中国经济发展模型的转变,结构的调整,依赖于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特别是依赖于在改革中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的一些重大深层问题,在这些问题上的突破对下一步中国经济的转型有重大的意义。以生产为主要特点的整体经济结构转向以消费为主要拉动作用的经济,这个转型是一个比较根本性的转型,现在很多体制上的问题都要解决。

  2010-05-06 10:41:02

  张晓明:

  我们认为,在文化产业领域也是这样,应该以结构调整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来推动结构调整,这两句是今年《蓝皮书》比较关注的话。“应该把思路从加快文化产业的增长转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上来”,这句话套用的是去年中央一系列经济会议里面的观点,包括胡锦涛总书记一系列的讲话,“我们认为要以增长为重点,转移到加快发展模式转型上,要从结构调整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要以改革的全面深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定的制度基础和形成完善的政策保障”。只有这样做,文化产业的发展才会有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稳定的基础,我们用了这样一个话,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够不随着政治周期的更迭而起伏,随着领导人职务的变化而变化,不随着主要领导人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我们认为制度保证是最基本的保障。

  在政策建议部分分了三块,从基本文化制度建设、文化法制建设、文化政策完善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明确改革目标要围绕公民文化权力构建基本文化制度,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我们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经过了十年,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都是以围绕公民文化权力,构建基本文化制度的阶段。我们有一个依据,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点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开始从建立基本经济制度,以保护经济权利走向了建立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进入到这样的发展阶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论断是带有转折性的重大意义。在明确了市场主体、明确了权利主体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确如何围绕主体怎样形成完善的法制建设。

  关于法制建设,一直是伴随着我们三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特别是伴随着十年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认为现在是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用了一段话来描述“法律是调整个人经济利益的规范,推动法制建设的前提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我们认为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我们一直是把转变市场主体,打造市场主体作为最中心的环节,现在已经到了既要重视市场主体,继续完成事业转企业改革的基本任务,同时我们应该开始逐渐的转向政府职能转变。要从微观改革向宏观改革,或者说向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并重的方向发展。在整个市场建设过程中,完善市场主体得以能够自由运行的环境,在这里面,还有大量的法制建设的任务要完成。

  2010-05-06 10:42:32

  张晓明:

  三是梳理产业政策。产业政策问题我们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政策:

  一是产业振兴政策,国家关于产业振兴法出台以后,提出了八项振兴新兴产业,在这八项新兴产业里,应该做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有针对性的政策,把它作为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一些具体的方案。

  二是关于融合政策,不光是要关注文化产业自身的政策,而且要关注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性政策,要鼓励文化产业服务于传统产业。

  三是我们关注到文化产业和当前文化产业着力推动的新一轮城市化运动,城市化是这一轮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相衔接,实际上文化产业这些年来一直在和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很多地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和老城改造、新城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城乡接合部的整体改造相关,甚至有人提出文化地产、创意地产的概念,当然这些观念受到批判。应该把文化产业和这一轮城市化大发展相关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不要一般性的否定文化地产和创意地产这样的说法,而是需要对这样一些新的发展策略要加强管理,这些做法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四是关于出口政策。适应新的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的趋势,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有重大机会,这里特别强调,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不光是那些通常关注的动漫、版权的出口,而且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国际上这些年创意产品的出口,2008年翻译了联合国出版的创意基金报告,他们对设计类,特别是对民间文化相关的设计类产品的统计,把中国列为全球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这样一个发展的动向值得我们关注,不光要关注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也要关注低科技、高民族文化符号的工艺品的出口。这种产品的出口,不光可以给我们带来出口收益,而且对新农村的建设也是非常重大的意义。

  2010-05-06 10:45:30

  张晓明:

  以上是我简要的介绍《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情况。

  2010-05-06 10:47:26

  谢寿光:

  下面有请《文化蓝皮书》主编之一,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演讲。

  2010-05-06 10:47:40

  胡惠林:

  刚才张晓明教授代表课题组做了一个总报告的发言,我想就这次总报告里面特别提出要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问题提一些自己的思考,怎样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这里也有一些建议。

  第一,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一种表现,一个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选择的一个结果。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选择怎样的文化产业发展,如果我们的文化产业政策不能实行有效的转变,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可能事与愿违。

  2010-05-06 10:47:54

  胡惠林: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在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那么战略性需要怎样的与之相应的发展方式和战略性产业政策呢?在国际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政策选择模式,一种是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东亚型的产业政策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竞争性产业政策,东亚的模式比较注重通过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来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而英美的文化产业模式更强调维护市场竞争产业政策,这是两个有着很大差别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模式。产业政策的好处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发展早期时,政府比较容易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并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对企业进行引导,而经济一旦走出了发展中的阶段,就往往由企业而非政府来选择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2010-05-06 10:49:07

  胡惠林:

  就文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在很多时候政府并不比企业更具有信息上的优势,近十年来我们国家的动漫产业发展,网络游戏产业发展,以及创意产业连续的发展,都不是在最初的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里提出来的,也不是在政府的产业政策里提出来的,而恰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的选择过程中间发现,并且逐步的在市场的竞争中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因此欧美更强调通过竞争政策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即便有产业政策,也往往是普惠性的,而非定向性的。产业政策是有指向性的,往往是具体的创新和投资行为,而非具体的行业甚至是企业,在今天的中国文化产业一方面还尚未完全走出它的早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也又被界定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因此,战略性产业政策选择就成为一种国家战略。

  2010-05-06 10:50:21

  胡惠林:

  第三,在后危机时代的全球产业链同步过程中,中国文化产业转变方式作为一种战略性产业的成长,特别需要政府创造和提供宽松的环境,特别是提供公平竞争的行业准入政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阶段的时候,应该优先实施普惠性的产业政策,政策目标对文化产业发展定位越高,越需要强调普惠性而非定向性的产业政策。即便是定向性产业政策也需要确定合理的政策性概念,我们应当走出由政府特事特办的方式和政策倾斜的产业政策来扶持个别行业、个案企业,这样做的成本太高。

  我们在东南产业里面所采取的定向型的产业政策,成本是很高的。而是在需要制定普惠性的产业政策,逐步的从直接的定向型的产业扶持政策,向普惠型而非定向性的产业政策转变,从现阶段转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来出发,实现定向性和普惠性有效结合,并且建立起,以普惠性为主,以定向性为辅的我国文化产业政策选择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经验选择上,必须超越东亚经济体历史上曾经成功实施的产业振兴经验,战略性产业更多的从国际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界定,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必须具备国际竞争力。因此,创建新的战略性产业这个定向深意产业政策,也成为了能否实现发展方向转变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这个市场过程中间,我们如何才能够在普惠性的政策和定向性的政策,这样一个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方式选择过程中间,建立起我们中国新的发展模式,这是我做的怎么样才能实现文化产业转变模式的思考。

  2010-05-06 10:52:04

  谢寿光:

  现在我们有请文化部李小磊副司长发言。

  2010-05-06 10:54:02

  李小磊:

  这个蓝皮书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视的,也是我们的一个课题,今年我没看,大概看了一下目录,今年做的还真是挺好的,不仅仅是停留在研究学术这方面,也有案例,也有行业的报告,也有区域的报告,也有重点的,而且还结合现在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很多重要的解读,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值得看的。因为是文化部重点的跟社科院搞的一个项目,从权威性这个角度,是值得信任的。我大概看了看,包括一些对政府的批评,不能光说好,像动漫这个如何做得更细一些,还得到了相关的领导和行业主管部门一些比较具体的数字,这些都是很好的,值得我们对今后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就这些,谢谢大家。

  2010-05-06 10:54:19

  谢寿光:

  现在我们有请出版研究所郝振省所长发言。

  2010-05-06 10:55:16

  郝振省:

  各位朋友,各位同行,因为时间关系,我想说三点感想。

  首先,对蓝皮书的出版,因为我是出版研究所,对此表示祝贺。因为它不仅是一本书的出版,在我的印象里面,社科文献出版社形成了品牌效应,引领了《蓝皮书》的出版大势。说到“皮书”不能不说到社科文献出版社,说到社科文献出版社不能说不到皮书系列,在整个社科院的领导下,社科文献在传统和现代和数字出版方面也走在前面,我很受影响。

  另外,我对社科院文化中心也表示祝贺。在我的印象里面,社科院的文化中心连续出了九个年度的报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也是搞很多年度报告的参与者,开始还比较有热情,后来要发展下去是不容易的,里面的甘苦只有里面的同志才能体会得到。在我的印象里面,他们出了一系列的成果,搞了一些重大的活动,也树立了很好的品牌效应,也成为国家、中央研究战略的一个基地,数字和信息中心。从出版的角度,出版和原创分不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对文化研究中心表示祝贺。

  2010-05-06 10:55:41

  郝振省:

  第二,对主报告的一些结论提一些看法。主报告有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对2009年对了一些勾描:体制强力推进;数字高速增长;新型和传统的融合有了一个新的面貌。这个分析应该是准确的。因为现在看来,从新闻出版的角度,刚才胡惠林同志也讲到,出版业要求今年年底所有的出版社全部专制完毕,但是要求有时间表,这是一个情况。数字媒体的高速增长,从出版这块也讲是有争议的,原来预估2009年是750亿,现在是790亿-800亿,这个数字比较确切,它是高速增长。新型出版和新型文化的媒体,原来是技术提供商纷纷向内容提供来拓展,现在内容提供商也向基础方面来延伸自己的空间,比如上海的辞海,中国出版集团,一些传统出版的企业通过自己规模的资源占有和数字出版机构达到一种良好的和谐面。

  2010-05-06 10:57:31

  郝振省:

  第二个板块关于今年的任务,主要是调结构,我觉得这个方向也是站得住脚的。产业结构要调整,实际上国民的消费发生了变化,所以你的产品部分必须调整,那么产品要调整的话,企业也要调整。大和小更多的强调战略投资者,我觉得今天的报告里面没有在这个问题做强调,中小企业要给予更多的关照,这也反映出科研对政府决策的重要主政咨询。

  公和民的问题,成都的书博会面积上公有和民营一半一半,而且公有制里面有好多民营成份很深。今年搞的深圳文博会可能是规模最大的,因为中央下决心了,直接分配任务,往年有一点弹性,今年是刚性的,我们来负责7500平米的展馆,其中3000米是数字,我们叫数字出版,绿色低碳,31家是国有的,31家是民营的。讲所有制结构要讲技术结构,包括地区结构,是不是都要住,比方中国出版集团兼并宁夏出版集团,过去宁夏集团怎么能归并到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现在的观念变了,我应该让中国出版集团控股。

  2010-05-06 11:09:18

  郝振省:

  第三个板块关于政策建议,这几条也是有价值的。1、强调公民的文化权利。2、转变政府的职能。3、产业政策调整。

  强调文化权利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拉动消费,中央的经济方式转变,实际上文化产业这块从经济角度来看,比方说我从新闻强力推进全民阅读,强力推进农家书屋,既是公民的文化权利,实际上又是产业创新。我们的传统阅读这一块,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0.8%百分点,中国这么大,增加0.8个百分点非常不容易。这块我们利用这个好的形势,从经济权利到文化权利,从经济里面解放出来,在文化权利上实现。

  还有一个产业政策调整我觉得也是对的,政策问题我们感觉到非常明显,比方说“走出去”。原来是1:15,到2009年是1:3.4,一方面是业界努力,一方面是政策倾向,我们“走出去”推广计划,我们的国际工厂都是有大量的资金,政策倾斜,比方上海的张江数字出版基地都起来了,我们的盛大文学没人投资怎么办,政策引导,“中文在线”要想获得出版权,只能在基地里面获得,政策这块我们的体会是非常深的。

  2010-05-06 11:11:38

  郝振省:

  最后提两点建议,我也是当事人,但我也是读者。第一,能不能增加一些对问题分析的力度。我们的科研报告应该是更深在问题上做研究,我觉得我们整个新闻出版行业要“薄下来、短下来、精下来”。现在信息已经消费不了了,还在扩版,还在增加专栏,还在增加书的厚度,甚至我们形成观念,我联系一家出版社,他说所长这个太短了,起码得30多万字,我说为什么10字就不行呢?我觉得这也是经济发生转变有关,我觉得存在一些泡沫。

  第二,内容的问题,现在29万本图书,究竟内容占住脚的能够到多大的比例,你就是说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他自己都说,你别看书店卖钱钟书的书少了,我的《明朝那些事》可以卖几百万册,可能再过一万年,或者几百年钱钟书的书还在,我的书就没了。这是一个情况,我就觉得《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对一年来文化产业在内容上对国民的熏陶,产生这种冲击力,做一点分析,哪怕是不完整的。因为文化产业和其他的产业部一样,它有他自己的特征。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说这么一点感想,谢谢大家。

  2010-05-06 11:13:48

  郝振省:

  感谢郝振省所长的发言。他提到关于这个《蓝皮书》提到的,在过去的一年和现在正在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的,这个电子书已经开始发行了,包括昨天的房地产《蓝皮书》也是一样,下面有请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杨明品主任发言。

  2010-05-06 11:15:52

  杨明品:

  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文化蓝皮书》的发布会,应该说这是本年度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我代表广东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也代表广东蓝皮书编委会向文化蓝皮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个文化蓝皮书从第一本开始我们就已经关注了,经过九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它的结构、运作方式,我觉得在蓝皮书这个系列里面是非常突出的,我们感觉到《蓝皮书》的独立立场是非常有价值的。《蓝皮书》对于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分析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以及内在规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我觉得《文化蓝皮书》已经成为一本跟文化有关的文化建议,和直接跟文化的工具书和一本必读书。它凝聚着编委会和所有课题组人员的智慧,在这里我表示感谢。今年的《蓝皮书》我第一次看到,还没有来得及看整个内容,但是从邮件里面发的提纲里面看,我感觉今年的《蓝皮书》确实比前八年的《蓝皮书》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2010-05-06 11:16:27

  杨明品:

  我觉得是比较全面的,也是比较深刻的,总结了2009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基本特点,从视野来说非常开阔,从思想上来说是非常新锐的。在信息量来说不管从表层还是深层的信息量都是很大,对于文化尤其是在广东发展新趋势的把握,我们看来是非常准确的。对于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也是非常到位的,里面提出的建议也非常有针对性,对于指导未来下一阶段文化的发展非常有价值。特别是提出了文化发展思路应该从加快文化产业的增长转到加快文化产业模式的转变上来,从结构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这个论断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和思想价值。

  《文化蓝皮书》现在也成为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的品牌,应势而生,顺势发展,当前处在一个很好的机遇。

  我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几个理论判断,用“四个前所未有”来判断。文化产业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提高了;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目前来看也是前所未有的;现在面临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

  正是这“四个前所未有”使得我们整个文化产业正在走向三个发展特征:一是文化产业发展在全面推进,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在全面推进。二是在推进的同时在重点突破。三是重点突破的同时融合发展。有这样三个特征,同时文化产业也寄予了从中央到一般的人民群众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些诸多的期待。这方面也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既在面临机遇和动力的同时还有一些压力。

  总之文化产业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期,在这个机遇面前我们《文化蓝皮书》的出版肯定会月来越得到发展,越来越创新,来满足广大文化研究工作者以及社会读者的一些需要。

  在这里预祝《蓝皮书》越办越好,这个品牌越来越响。

  2010-05-06 11:17:41

  谢寿光:

  感谢杨主任。下面有请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熊澄宇教授发言。

  2010-05-06 11:20:08

  熊澄宇:

  很高兴参加这个会议,作为在文化产业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我愿意就这本书的出版和发布谈一点自己的想法,讲四个意思。 第一,祝贺;第二、认识;第三,思考;第四期望。

  2010-05-06 11:20:34

  熊澄宇:

  第一,这个书九年出了九本,不容易,从开创到不断的调整,到今年这版跟大家见面,自己作为一个读者是比较关注这本书的。刚才大家都说,文化产业蓝皮书社科院这本是开创,开创需要勇气。但是坚持更不容易,所以我说坚持更需要毅力。目前全国文化产业相关的蓝皮书已经有许许多多,基本上每一个主要的行业都有自己独立的蓝皮书,包括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和其他的传媒产业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使这本书继续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问题上,课题组费了心,在坚持的过程中思考改革,这需要有胆识,当然我们更看重的是要有所创新,创新需要有激情,这本书的出版,首先我是表示祝贺,特别是对坚持九年的出版表示祝贺。

  2010-05-06 11:21:14

  熊澄宇:

  第二,谈一下对这本书的认识。刚才我说了,这本书刚开始出版的时候是业内唯一的一本,所以它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到了九年之后,怎样来看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呢?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总报告”,这个总报告是社科院和相关专家国家级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果,这个结果代表着大家对这个行业总体的判断以及思考。所谓《蓝皮书》准确的说应该是第三方的综合研究报告,不是对政府政策的解读,也不是出什么数据发布,是需要表示你的一种思考,而现在的《蓝皮书》它的意义就在于,不仅仅是梳理了现象,更重要在提炼模式,在发现规律和找出问题。

  我们以前看这的东西,特别是行业的综合研究,一般来说都是讲成绩、讲成就,能够和政策形成一种直接的联系。但是,更重要的这样一种独立研究在于发现过程中的问题,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可思考的思路。所以这本书重要性就在这里,行业报告在今天看来分量已经越来越淡了。所以我刚才说到,广电有自己的蓝皮书,出版有自己的蓝皮书,传媒产业有自己的蓝皮书,网络有自己的蓝皮书,这种情况下,这本小报告再把这些行业的内容引进来意义不大,所以建议在这本《蓝皮书》中加重主报告的分量,加重独立思考的分量,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作用,使这个《蓝皮书》真正起到行业思想库的作用。

  2010-05-06 11:23:09

  熊澄宇:

  第三,关于思考。我想讲两点,一是,行业。文化产业行业的思考发展到今天,必须使我们在座的不管是行业管理的领导者还是我们的研究人员、从业人员,都要有清醒的认识。从去年的振兴规划到今年九部委金融政策的出台,我们现在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已经够充分,在如此充分的情况下怎样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去关注这个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我觉得这是研究者所必须要面对的。从产品贸易到服务贸易到产业的贸易,我们看到了行业的发展,看到了变化。从行业的冷到行业的热,到这个行业的危机以及到今天从战略思考、理论研究到操作层面上的实际推广我们看到了行业的发展,但是我们更需要去发现这个行业发展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对《蓝皮书》研究者更高的期望,而这本书在今天在今天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二是,研究。我在想我们做研究怎么做?我在想对于产业的研究怎么做?至少我觉得不仅仅是要做基础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做应用研究,不仅仅是要做现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要做规律的阐述,不仅仅是要做政策的解读,更重要的是要走在政策前面,提供政策决策的依据。当然,我们还说不仅仅要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指出问题,要找出前进的方向。所以我觉得在这样的层面上,对这本书的发行和对这本书将来的发展我提出以下的期望和思考。

  2010-05-06 11:24:24

  熊澄宇:

  第四关于期待。我讲四点:“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创新愿望、务实态度。所谓独立思考是研究者基本的素质,如果没有这点素质,就没有研究者促成的意义。所谓批判精神,是我们今天最缺乏的,特别是在社会科技领域里,我们期待着在这个领域里有所发展。所谓创新愿望,不仅仅是要努力的去发现我们目前没有发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以一种前瞻性的视野,要有洞察力。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务实态度上,也就是说对数据的把握。我昨天刚从法国回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国际上在这个领域里关心的问题,我发现在国际学者研究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对数据的把握、关注和分析。我们的年度报告必须建立在数据基础上,这一点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优势,也是我们团队的优势,我们期待着给我们做更多的思考。

  2010-05-06 11:25:35

  谢寿光:

  熊教授是最理解皮书内涵的教授,而且您提出的对《文化蓝皮书》的建议很深刻,我们期待着跟您的合作。下面有请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部祁述裕部长发言。

  2010-05-06 11:26:09

  祁述裕:

  大家上午好!第一,在《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之际,我谨向社科文献出版社、向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表示祝贺。从某种程度上讲,我是《蓝皮书》多年来历程的一个见证人,同时也是近几年《蓝皮书》一些重大调整方案设想参与者,刚才以上几位领导、专家都有一个共识,《蓝皮书》能够坚持九年很不容易,这是一个判断,从初创到现在形成品牌之间的艰辛。我因为见证了皮书的发展过程,也参与了一些研究、调整思路,包括总报告的研究,特别能体会这个过程。跟大家的意见是一样的,我们这个文化产业研究报告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最早的研究报告,是目前最全面也是最有深度的一个报告,尽管现在的年度报告很多,但是这个年度报告可以说是最全面的,最有深度的。

  2010-05-06 11:26:33

  祁述裕:

  第二,年度报告里面的总报告是皮书的精华,也是皮书的亮点,可以是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对年度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总报告。其实每年对文化产业发展,岁末年初都有很多的研究,但是最受关注还是咱们这个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总报告,很大程度上讲,我们的《蓝皮书》之所以成为品牌,是因为我们的总报告形成的品牌。我也同意刚才几位的看法,年度报告历经九年,之所以形成影响,一是因为它坚持,二是它独立的精神,三是重视对策研究。这种对策研究不是对文件的阐释,而是具有一种战略的眼光。

  2010-05-06 11:27:43

  祁述裕:

  我很同意熊教授的说法,如果学者和官员完全一样,或者只是对文件进行阐述的话,那就没有意义了。包括政府也是这样,政府和企业之间在西方有一个说法,叫做一臂之距,一定要保持距离。我们的学者和政策之间也要有一臂之距。要有一种客观、冷静的分析,这正是我们总报告很重要的特点。这次,总报告也仔细的拜读了,写得非常精彩,有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形势的判断,有对2009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也有对策建议,对策建议里特点强调一点,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失时机将文化产业改革的重点逐步由微观改革转向微观改革与宏观并重。这个意见提的非常好,我想就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2010-05-06 11:28:16

  祁述裕:

  第三,我的基本判断,如果文化体制改革不到位的话,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可能到位。就像政府报告和党的文件讲的那样,行政体制改革是目前所有改革的瓶颈,文化体制改革也不例外。但是文化体制改革可以说是非常复杂涉及众多的领域,不光是经济领域,也涉及到精神领域,不光是企业的问题,还涉及到政府的问题,既有国有企业和事业,也涉及民营企业,还涉及到很多的行业。一般讲汽车产业就是一个产业,而文化产业是很多的行业,交叉性特别强,有其他的产业和领域。而且,公众的参与度很高,每个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创造者,这是文化最大的特点。刚才李所长对这个问题有非常精辟的阐释。文化体制改革从微观上讲是事业单位改革,现在国家的改革难点就在事业单位改革,到目前为止没有解决好。从2003年开始,我们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应该讲成效还是非常明显,但是文化也很多,我这里面点几个我自己的看法,不是很全面,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展开说。

  2010-05-06 11:35:57

  祁述裕:

  第一个问题,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考虑如何有效解决动力机制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所接触的国有文化单位,很少有愿意主动去改的,无论是哪一个行业,演艺业、出版社愿意改吗?没有。原因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中央提出一个政策马上后续的效果就出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改革给了农民东西,而这次改革是要拿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文化单位缺乏动力,所以我们的政府部门其实也缺乏动力。

  第二个问题,如何防止重物不重人的问题。我们现在谈体制改革多,谈金融对文化产业支持多,当然这些都很必要,但是我们很少谈人。在我看来我们文化单位改革,转企改制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我所接触的一些文化单位、事业单位老总从来没上过网,没有上网的习惯。北京有些媒体和外地媒体合作,成立股份制单位,从来没开过董事会,一些媒体老总根本就不懂文化产业,因为他是搞行政的,从其他单位调过去的。家宝总理讲,最好还是教育家治校,我觉得文化单位最好还是搞文化的人来办,我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可能等到这个人熟悉了以后他就退休了。

  2010-05-06 11:36:37

  祁述裕:

  第三个问题,怎样防止霍布斯选择效应。一个伦敦的商人叫霍布斯有很大的马圈,有各种马,好的、坏的让人随便挑,但是门特别小,只有瘦马、小马才能出去,最后挑的肯定是瘦马、小马。如果我们在进行改革有很多不合理的限制,可能带来选择范围的缩小,结果就是可预期的。实际上我们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设计当中有这方面的问题,例子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举了,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理念,政府的责任不是提供公共服务,而是保证服务被提供。我们讲,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这是不准确的,政府的责任是保证服务被提供,至于谁去提供,不是政府要决定的,谁提供的好就选择谁,关键点在这个地方。

  第四个问题,如何考虑目前改革的设计者、评估者和执行者趋同的问题。现在搞改革设计方案的人、部门和执行的部门,以及最后的评估基本上是一个部门。这对于推动改革是非常不利的,公共管理改革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决策和执行者相互分离,这也是写入十七大报告的,我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定要做到决策者和执行者相互分离,这样才能有效的监督和评估。

  2010-05-06 11:38:29

  祁述裕:

  第五个问题,如何改变单向改革的问题。我们光有一个习惯,总是说某一个领域是特殊,要保密,改革的做法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没有自上而下的互动,所以很容易产生问题。由单向度的改革到形成政府和企业以及改革各方面主体的共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六个问题,做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实体正义强调结果和目标,程序正义强调的是过程。我们的改革怎样突出以人为本,使我们的改革更有人性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问一个部委,现在报社倒闭有什么办法,领导说自行消化。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很大的难度,中央采取四个办法,一是提前退休,有的人甚至40岁退休。二是联系单位;三是可以到下属的事业单位进行选择;四是送去学习,读学位或者出国进修。那次改革虽然动静非常大,公共机关的人数减了一半。下一步的改革,国家报刊随着改革的深入肯定有一些报刊死掉,怎样消化这些人,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无论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我们一定要考虑。

  2010-05-06 11:39:58

  祁述裕:

  第七个问题,要解决内容为王的问题。刚才郝所长讲的非常好,我们文化产业如果说有泡沫的话,就是我们只重视数量的增长,没有重视质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我们文化产业发展当中也是非常紧迫的,现在都在讲,每年增长多少多少,但是价值怎样。

  时间关系就提这几个问题,也希望我们加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2010-05-06 11:41:15

  谢寿光:

  感谢祁述裕教授,他提的文化体制改革涉及的不仅仅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事,提出这一轮改革基本非常有见地的看法,我们找机会沟通,希望他深邃的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

  这部《蓝皮书》的发布不是一个发布会,是一个研讨会,我为今天到最后还能坚持的媒体表示敬意,谢谢的大家合作和光临,本次会议到此结束。

责编:王璐

打印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