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访谈:央视主播和医改专家探讨“一毛钱处方”现象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1日 13:3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我国培养医生的过程存在很大缺陷

主持人:其实我们国家医学院数量不少,每年毕业生也很多,为什么好的医生还这么少?

武广华:目前我国培养医生的过程存在很大的缺陷,现在医学院不少,医学院的招生量也很大,但是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下降的。医生的培养教育不是说在课堂上在实验室里面就可以完成了,是需要老师带徒弟手把手地去教。这是实践能力特别强的一门学科,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学校培养当中,这个环节严重地削弱了,甚至有些学生五年学下来之后,跟病人接触的时间极短。过去每个学生要管七个病人,现在这种数量已经严重削弱了。学生毕业之后直接下乡工作有难度,有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毕业以后,要在医生带领下工作三到五年,才能独立看病。这一部分工作就是今年医改开始后才逐渐尝试的。

郎永淳:除了在培养环节外,必须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大医院的资源相对好一些,人都是想到大医院工作。以我个人为例,我1989年到1994年在南京中医学院上学,我们班40人左右,现在在基层医院当医生的可能不超过20个人。可以说50%以上的人全改行了,为什么?第一,是现实所迫,我念了五年书去小医院,心里不舒服。第二,经济冲击,有一批学生觉得我不能去大医院工作,我就选择去卖药。因为医生是非常辛苦的职业,天天要去更新知识,要对自己的技术精益求精,要勤于思考,在生活中求问,向病历求问。有的医生觉得人生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了体现,有的医生在经济社会当中可能迷失了一点,是不是用经济、金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所以医改应该将医生的药品回扣这种灰色收入砍掉,让医生的正常收入增高,在薪水上得到经济价值的体现。

应该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医生的待遇倾斜问题

武广华:应该在制度的设计上解决农村医生的待遇倾斜问题。

郎永淳:应该保证医生进入大医院之后必须要有几年在基层的工作经历。

武广华:前几年“农村治农”的规定出来之后,几乎没有医院认真去执行。其实文化大革命期间产生的合作医疗是不错的,那个时候乡镇医院的建设非常好,乡镇医院里面有很多大城市的医生安家落户了。但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医生都搬回城里了,其实这个应当政策保留下来。农村医生的的经济待遇问题、人生价值问题应该从政府方面来解决。

    政府现在没有尽到一些责任,万名医师下农村效果不太好,因为还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做法上。

主持人:办法还是有的,但是关键是如何贯彻和落实。如果说医生很优秀,有能力到更好的医院执业,是不是应该让医生要定期带徒弟到基层支农的经历之后才能调动?

郎永淳:2004年《焦点访谈》曾经给武院长所在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做过节目,主要谈到了单病种限价,比如阑尾炎药品最高不能超过一定价格等等。我们设定每一位医生都是好人,我们的制度设计一定要想得更细,让医生不至于堕落成变不受欢迎的人。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