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讲述西南大旱前方采访经历和见闻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7日 18: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大力发展小水利工程 抵御旱灾

    郑丽:我在云南他们当地有一个什么办法,叫长藤接瓜法,有一点像,用大的水窖储完水之后接到每家,每家有一个小水窖,从空中看得很清楚,有的地方真的能看到,水窖是象这样一个圆的,圆形的发白这样一个,在空中看起来。看到上面一个大的,每家一个小的,非常像,他们非常形象,叫长藤给瓜法。

    郑丽:水窖盖在天空是可以看得到,所以非常形象,一个大的,下面接了一个个小的。

    冀惠彦:水窖在当地,或者海拔比较高的地方最好的蓄水方式,因为长期靠汽车运水,或者靠其他方式,成本太高了,到时候真是水比油贵了。过去水窖它的数量比较少,有雨水比较丰沛的话,不是太大的问题,所以没有太多重视这个事,正因为这次旱灾大家注意到了,就开始多挖水窖,多通过水窖蓄水,所以部队帮助挖水窖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去了还体验一下,挖水窖看看这个有多难,就刨坑,抹上混凝土一抹就完了,实际上很难做的,因为长期干旱,又是红土,红土一板结很难刨,我铲下去以后就下去一点,把虎口震得很疼,当地人就是在坚硬似铁的地方挖水窖,一般水窖在15立方米左右,既能够使周围的水,田地能得到一些灌溉,又能保证周围一家一户的用水,所以现在增加很多这样的水窖。

    郑丽:冀老师说这个没错,我在大理的时候,大理官员提到,旱灾是灾难是坏事,但是他们现在说,应该转变这种观念,要把坏事变成好事,通过这次旱灾,他们更认识到其实对于当地来说,像这种五小水利更适合当地的省情。像他们这种,尤其贵州。

    刚强:小水窖,小水利,小水电等等。

    郑丽:这些可能更适合他们当地的情况,因为大部分人都住在山区和半山区,你在当地,在贵州可能也是这样的情况,在一个自然村,可能分散在几个山头,可能一个山头就那么一两户人家。

    冀惠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找水源,所谓水源就是在山里岩石缝里流出的矿泉,这个水通过这次整个普查,当地群众部队也一块儿普查,发现很多这样的水源,这些水源在大旱之年还有水,如果不旱水源更大,把这些水接下来,接下来可能遇到一个问题,你想把这个水接到最困难的村,可能影响到这个水源地周边老百姓的一些利益,在这些利益方面,当地群众表现得很大度,即便有很多人觉得我自己村里的水我也很需要,为什么引到下面去,引给别的村,甚至引给别的乡,甚至还有到别的县这样一个情况,但是经过大旱的考验,当地群众我看觉悟都非常高,也就是说,能够让别人吃上水,我宁可困难一点,能够让别人喝到水,这也是一个天大的好事,所以在这方面非常谦让。我看老百姓这个时候觉悟非常高。

    主持人:危难关头见真情。

    刚强:刚才冀老师说一点非常重要,这个大旱反而促使我们更多去发掘。比如提灌工程,以前水窖里天降雨,可以不愁。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投入的问题,刚才我说我们去采访那个人,必须有这么一个提灌点的看守人,就是他技术不是太成熟,水泵连续工作十个小时,很可能会出现跳闸的现象,就断了,所以必须有人去看,就关了让它休息一会儿,让它能够连续正常运转。所以我们投入更高的,更好的省去人工这样一些设备,恐怕要花好几百万,对村里面,县里面财政投入比较大,所以当地也遇到很多现实的困难。

打印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