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薛磊讲述《岁月无声》的创作历程
老干警为监狱工作奉献终生 是北京人却没见过天安门
主持人:这样的一个设计跟监狱特殊的群体是有关系的,但是我就有一个问题想问了,把这些监狱都建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对于我们监狱的工作人员来讲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家一般都会在城里,那我们上下班,我们生活怎么办呢?
任启才:这就说到点子上了,咱们第四节。
薛磊:有一集专门讲这个问题。
任启才:因为犯人关在那儿了,必然干警得去做这个工作,干警离得远了以后,就得在那个地方生活,所以咱们的监狱周边,那时候都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与世隔绝的一个像个村一样什么都有(的地方),他采访的时候我就讲,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了,就是工农商学兵,大概什么都有,从国家部门来讲,大概是什么呢?工商和税务部门,那是独立的系统,不归我们管,没有外交,没有国防,除了这些以外,其他的都有。
薛磊:交通也不方便,特别偏远,比如我要吃面,吃米怎么办?那就得旁边建一些厂子供应我自己,商店、幼儿园我肯定要建。
任启才:加工厂、学校、幼儿园、商店,所有的。
主持人: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现在还这样吗?
任启才:这个情形,现在不这样了,现在一个社会发展了以后,交通也发展了,现在天津到北京走高速公路也就2个小时,干警的家都在北京了。
主持人:那个时候肯定很多人不愿意去监狱工作吧!
任启才:50年代、60年代的时候,自己选择性不是太大。很多人都是打起包袱就出发了,上东北都是那么去的,当然后来就不行了,后来到80年代,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时候,那就不行了,就没人愿意去,而且去的人也不太安心,找机会就调走,所以当时很大一个困难干警来源的问题不好解决。
薛磊:我采访的时候,老一批的干警就说,我们是北京人,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天安门什么样子。
主持人:就奉献给监狱了。
任启才:对,是的,有的没有见过北京。
主持人:直接毕业分配了。
任启才:有的是当兵转业到那儿的。
主持人:对于我们老一辈的监狱的工作者,真的工作挺不容易的。
任启才:那时候有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薛磊:类似安家落户,而且外人不愿意干,自己的孩子接这个行业。
任启才:自己办的学校,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就吸收干警,因为没有人去,就有特殊的政策,就录取他们,所以现在清和相当一部分,40来岁左右的,都是接班的。
薛磊:当时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有人抢着去,当时没有人愿意去。那个时候80年代改革开放,外面的人都出去赚钱了,好多人都想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