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最终版本医改法案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2日 13:4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3月2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中)在医改投票前回答记者提问。当天,美国众议院就最终版本的医疗保险改革议案进行投票。新华社/路透

    新华网华盛顿3月21日电 (记者杜静 王丰丰)美国国会众议院21日以220票对211票的投票结果通过“预算协调”议案,完成医改立法“两步走”中的第二步。至此,最终版本医改法案已在众议院获得通过。

    投票结果显示,众议院所有共和党议员无一例外地对“预算协调”议案投出反对票。在全部253个民主党众议员中,33人投了反对票。

    按照计划,众议院医改立法主要分“两步走”:首先就参议院医改法案进行投票,然后再表决“预算协调”议案,即众议院民主党人针对参议院法案提出的修改议案。21日早些时候,众议院以219票对212票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参议院法案。

    参议院定于下周就“预算协调”议案进行投票。如果通过,那么参议院法案与“预算协调”法案将分别提交总统签署并成为法律。若参议院未能通过“预算协调”议案,则参议院法案将在总统签署后成为法律。

    医疗保险改革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1月上任以来内政领域的头等大事。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在去年11月和12月分别通过了各自的医改法案。两院民主党人原计划通过协商达成统一文本提交总统签署,但今年1月民主党人在马萨诸塞州参议员补选中失利,导致民主党失去参议院“绝对多数”地位,无法阻止共和党通过所谓“阻碍议事程序”(即无休止的辩论)来拖延医改法案在参议院通过。

    随后,民主党人决定启用“预算协调”程序迂回推进。在“预算协调”程序下,众议院首先需要全盘接受参议院医改法案,然后起草一份“预算协调”议案,将其对参议院法案的各种修改意见打包写进该议案,并分别提交参众两院投票表决。根据美国法律,“阻碍议事程序”不得用于“预算协调”议案。

    最终版本医改法案将使目前3200万没有医疗保险的美国人获保,从而使全美医保覆盖率从85%升至95%左右。同时,法案在生效后第一个10年内有望使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减少1380亿美元,在第二个10年内减少约1.2万亿美元。法案在生效后第一个10年内将耗资9400亿美元。

********************************************************

【资讯】 [视频]奥巴马为争取医改投票做“最后努力”

    近日,奥巴马两度推迟对印尼和澳大利亚的访问,只为留在国内全力推动医改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局18号公布的最终版本医改法案评估结果,如果获得通过,这份法案将在10年内耗资9400亿美元,它在生效后的第一个10年内有望使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减少大约1380亿美元,在第二个10年内减少约1.2万亿美元。 【详细内容】

     【评论】奥巴马孤注一掷推行医改 或实现45年来最大变革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推动的医疗改革议案定于21日在国会众议院接受“最后考验”。

    议案如获通过,将给美国医疗保险体系带来45年来最大变革,但奥氏医改将成为“历史性成就”还是“历史性错误”,尚难下定论。 【详细内容】

     [视频]奥巴马推动医改:“政绩”还是“败笔”?

    舆论认为,美国的医改是否成功,对奥巴马总统而言至关重要。眼下,奥巴马正在进行一场“政治豪赌”。如果他能在国会成功通过医改方案,他就能重振声势;万一失败,不仅会使奥巴马今后难以推动任何重要立法,而且会直接影响他的政治前途。 【详细内容】

     【背景】 [视频]新闻回顾:美国漫漫“医改之路”

    去年11月7号,美国国会众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民主党提出的医疗改革议案。

    12月24号,在民主党议员全力推动下,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医疗改革法案。

    3月18号,美国国会众议院规则委员会公布了医疗改革法案的最终版本。【详细内容】

【名词解释】何为医改?

    国会预算局评估,根据参众两院最终版本医改案,美国政府今后10年将投入9400亿美元,把3200万人纳入医保体系。将覆盖率从85%提升至95%,接近全民医保。 其中,数以百万计居民将入列医疗补助项目资助对象。对那些数以百万计无法从工作单位获得医保的人,联邦政府将提供减税,以帮助他们购买保险。

责编:许桂梅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