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人生七十古来稀,颐养八旬何可期?而胡承霖以耄耋之年,长年累月进乡村、走田头,一张车票来,一张车票走,手把手指导农民种麦子。
在人们的眼里,像他这样一个全国一流的小麦栽培教学和科研专家,应该享受较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但他从来不摆专家的架子,不管到哪里,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事情干好。出差:一张车票来,一张车票走;就餐:不吸烟不喝酒,一顿饭两三个菜;住宿:要求也很低,每次都捡便宜的旅店住。涡阳县住宿条件差,但他恰恰去的次数最多。
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社区中心民声在线特开展好人好事征集活动,请以主题帖展示,形式不限,在“民声•百姓”发帖,标题前统一标注【好人】。
信息时代,我们的拍客拿起DV用镜头记录下身边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记录闪光瞬间,上传你身边的好人好事,记录你身边的凡人善举。
“让13亿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的日子,是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
“一些老同事问我,为什么能几十年跑田头不厌倦?我提到人的信念问题。现在许多人,怕谈信念。一谈就脸红!觉得过时了、真老土。觉得这个词与时代脱节了。我不这么想。我觉得人的信念,不是一个虚词!否则不成了行尸走肉了?越有人觉得它虚,我就越要做得更实实在在一些。”
“越是气候不好,咱们搞农业技术的越是要下到田里去。风不调,雨不顺,正是需要技术的时候。”
前年冬天,安徽农大教授周葆生跟胡承霖一起下乡,一进胡承霖住的旅馆房间,就吃了一惊:80元一晚的招待所,门都关不严,不得不用椅子顶住。
“得把教授气磨得干干净净,用农民自己的话讲课。”为了讲清统一防治病虫草害的必要,他举 “打麻将”这些农民能听懂的例子,“如果大家不统一防治,像打麻将‘三缺一’,怎么和牌啊?”
高产攻关行动中,胡承霖推广的第一项关键技术就是改变农民“大播量”的播种习惯。 一开始农民们都不理解,可看到丰收的成果,农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教授”。
六年前,农业科技专家胡承霖在76岁高龄的时候,因担忧国家粮食安全,毅然上书省长,请缨出征,倡议和参与沿淮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攻关。
胡承霖是一个忠实的麦田守望者,他用毕生的精力,以田野为黑板,把麦田当课堂,书写了中国小麦优质高产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学习胡承霖就要让自己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扑下身子,心系基层,心系群众,留下属于人民也属于自己的亮丽一笔。
学习胡承霖,就是要学习心系农民、扎根田间地头、创新攻关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学习他无私奉献、终身奋斗的崇高境界。
年累月进乡村、走田头,一张车票来,一张车票走,手把手指导农民种麦,这种行为令人敬重,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虽然老人家在田间地头很辛苦,但5年增产80亿斤,胡承霖这篇写在广袤田野上的“论文”,比那些闭门造车的学者强了多少倍!
胡承霖的作为,不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麦生产的奇迹,而且,为我们这些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新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