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是高度的政治清醒,更是坚决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连续三年在新年伊始离京考察,地点分别选在贫困偏远的甘肃、内蒙古和云南鲁甸灾区。专家指出,这体现了习近平的民生情怀,显示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上午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此次鲁甸之行,习近平在考察中一些细节令人动容。“安置好没?能不能吃上一口热饭?孩子有没有学上?生病能不能治疗?能不能尽早搬进新居?”这些是习近平查看灾区板房学校时最关心的问题。此外,习近平走进受灾群众居住的帐篷,摸了摸棉被,问“暖和不暖和”;他还来到公共厨房,揭开锅盖,问“菜是自己买吗,是否便宜”。
26日至28日,习近平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边陲的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慰问林区和棚户区的困难群众。 28日,习近平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宿舍鼓励聋哑女孩王雅妮(左)和放假“回家”的大学生闫志净好好学习、学业有成。
2日至5日,习近平来到甘肃中部的定西、临夏等地的特困地区,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3日,习近平来到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布愣沟村困难群众马麦志家中看望,并给马麦志的两个儿子带来了学习用品。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新一代领导班子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2013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