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如何做出? Think again

近几年,香港政府实现了巨额超收

       根据香港特区2010-2011年度修订预算,该年度政府财政总收入为3748亿港元,较原预算高828亿港元,超收率高达28%。香港经济复苏程度超越预期,是财政收入上升重要原因。由于市民收入增加,利得税和薪俸税收入因而受惠,比原预算高222亿元。香港的股票及楼宇交投亦十分活跃,印花税收入大幅高于预期,比原预算高210亿元。另外,该年度地价收入,比原预算高出279亿元。同样,2009-2010财年,香港政府总收入3,085亿元,较原来预算高468亿元,超收率达17%。
       事实上,香港政府确实处于财政超收的状态。这与“不让政府开支超越经济增长”的财政理念有关。每一年的财政预算案会对下一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做出预期。通常,对收入的预期会少于对支出的预期;但在新财年中,财政收入往往会远超支出,这才导致了香港财政超收的局面。对超收的部分,香港政府也采取了一些行动,进行了妥善的处理。

预算制定与审批都很“阳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立法会负责行使,根据政府的提案,审核、通过财政预算;批准税收和公共开支等职责。香港政府怎么花钱、花多少钱一直有一套严格的流程。香港立法委员陈鉴林曾在采访中介绍到,预算案制定前两个月,司长会通过报纸、网络来听取公众意见。每年2月底,财政司向立法会报告提案。各个部门到立法会接受提问后,立法会会在3月底表决预算案是否通过。如果财政预算案顺利通过,政府会就教育、医疗等向立法会提出比较仔细的开支立法。一旦预算案不符合立法会的意,即会被否决掉。
       香港的审计体制透明公开,每年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要审计,所有的审计报告悉数在官方网站公布,供所有市民阅读。陈鉴林认为:“让政府每一个行政行为都在人民的监督之下,阳光地透明地运行,体现了民主监督的重大意义。”

量入为出,理财理念简单有效

      与大陆很多地方财政多有“量出为入”的现象不同,香港政府理财原则的核心是“量入为出”,不让公营部门多占社会资源,简言之,政府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与民争利。
       前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认为,制定量入为出的财政预算的目的在于有效应对财政赤字的危机。香港特区政府在赤字预算这一问题上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一旦制定了赤字预算,也会要求在中期预算中取得平衡。香港自1998年开始编制赤字预算,财政司长唐英年2003年上任时曾计划在2008—2010年消灭财政赤字,但在2005—2006财政年度就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经营与综合账目首次同时出现盈余。在此后几年,香港财政收入的大量盈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简单有效,量入为出的政府理财理念。

香港人几乎是全民皆股,亚洲金融风暴也好、科网热爆破也好,香港人不论经历什么样的大起大落,永远是那么的执着。(图为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

2008年初,有关组织街头派发财政预算案摘要小册子给市民。

香港政府的收入都花到了哪? Think again

因公消费“适度且保守”:特首四年出访费不足百万

       由于政府的每一笔开支都需要严格的审计程序,对于行政费用的监管,细化到了“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维修”,一个部门的支出预算报告往往上百页之长。《公务员事务规例》、《总务规例》等文件的规定极为细致,动辄超过1000页,想得到的细节问题和“意外”情况都一一列出,且没有弹性空间。特区公务员事务局发言人指出,由于公务员拥有普通市民所没有的权力和影响力,所以同样违反法例规定,所受到的惩处要比一般市民重。
       因此香港政府的“三公消费”一直处于“适度且保守”的状态。香港拥有近17万公务员,目前拥有公务用车6300多辆。只有20人左右的最高级别官员,精英中的精英获准拥有专车;香港个人资料私隐公署为两任前专员分别举行的饯别晚宴,支出分别是人均750港元和650港元,审计署认为这不符合香港财政“适度和保守”原则,要求两位前专员退还了款项;据香港政府公开信息显示,香港特首曾荫权四年来外访活动共40次,所开支的费用不足100万港元。

公共支出多注重改善民生:“公屋”制度解决住房难

      香港政府对公务支出十分苛刻,由于担心出现“大白象”(面子)工程,对好大喜功心态也深恶痛绝,立法会更是否决了香港亚运申办团的拨款预算。相反,港府更关心如何切实地改善民生。政府将财政收入的一半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公共房屋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开支,尤其侧重对穷人和普通民众的补贴。香港劳工及福利局数据显示,金融危机期间,香港的低收入家庭户数不升反降。
       而在港府的公共福利支出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公屋”政策,政府在城建统筹规划中修建“公屋”。申请人可以在三年的轮候期内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低租金住房,曾有人估算,公屋住户月入一万元左右的家庭的生活质量,大约相当于私人楼宇月入三万元的家庭生活水准。目前共有约30%的香港人居住于“公屋”。

返还现金,让民众共享发展:每人“派糖”6000元

       香港政府在住房、教育等民生方面的表现着实值得称道,而政府的“减税”、“派糖”等政策更是让民众直接获利。据报道,最近五年来,香港政府年年减税,还富于民。2008年曾一次性宽减2007年度75%的薪俸税及个人入息课税。今年年初,港府向全港240多万住户提供电费补贴,并免除公屋住户1至2个月租金,预计涉及支出200亿。
       而最让人兴奋的则是港府的“派糖”,香港特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8月宣布,所有年满18岁及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市民,可以登记领取6000元港币。计划涉及600多万名合资格市民,政府共“派糖”360亿港币。香港经济迅速发展,政府返还给民众现金,这种“派糖”模式可以称得上是改善民生的最佳途径。

香港立法会否决拨款60亿申办2023年亚运会申请。

2009年,二月二十五日,香港多个团体趁特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向立法会提交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年度财政预算案之际,在立法会大楼前请愿,表达希望关注民生的诉求。

为什么香港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 Think again

契约型政府:公民“订约、督约”,特区政府“履约”

       香港特区政府是一个“契约型政府”。所谓契约型政府是指,政府是在公民和主权者之间建立的,以便于两者之间互相交流的中介体。由于公民才是主权的最终所有者,故而政府就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中介体。公民权利是一切权力和其他权利的源头。公民正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才让渡出自己少部分的权利进而形成公权力,这种公权力最终被政府所掌控,政府运行理应接受公民的广泛监督。
       因此可以看作为,在香港,每一个公民时时刻刻在与政府“订约”,政府时时刻刻在“履约”,而公民则时时刻刻在“督约”。具体到财政收入上,政府要收多少、花多少、怎么花,必须要征得公民的同意,并且需要接受公民的监督。在这种“订约——履约”流程中,政府的合法性与公信力才得以彰显。

公民意识:要知道自己上交的钱是怎么花的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也不断上升,老百姓不只问自己的生活改善了没有,更会追问政府财政收入为什么这么高?为什么公民交出去的多,政府用于公民的却少?这不仅事关公民个人的“钱袋子”,更事关政府的“钱袋子”。
       政府可以从公众的口袋里掏钱,但需要说清楚政府“钱袋子”的用途,保证合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政税原则,不能容忍政府“钱袋子”通向官员私人“钱袋子”的情况出现。“无权利,不纳税”不仅是体现政要府取得收入所基于的条件,更是公民权利意识的体现。因为说到底,公共财政在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机制,是一种民主财政。而脱离公民权利而一味强调其纳税义务的意识,只能是空中楼阁。作为公民,有权监督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这事关公民的权利。

2007年,香港公布财政预算,203亿还富于民

造神运动,避免不了的循环?

结语

Conclusion

民众需要经济形势的突飞猛进惠及自身。在行之有效的监督之下,香港真正做到了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不仅系于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取决于政府的诚意。当然,面对香港我们不能徒有羡慕,除了要大声呼求政府重视公民权利,同时,每一位公民也要扪心自问:“我有了公民心态了吗?”
往期回顾 更多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   
责编:@张鑫(微博链接) 邮箱: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部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