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公务员考试,由鲜有问津到万人追捧 Think Again

80年代:公务员从推荐变为招考

     1982年,原劳动人事部首次提出了“考试录用”的要求。1989年在6个国家部门和两个地区(深圳和哈尔滨)实行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试点。时至1991年,国务院的直属部委中,采用考试、考核办法择优录用的工作人员已占需要补充人员总数的77%;全国有24个省开展了考录工作。
      从试点到遍地开花,考试录用意味着整个公务员录用体系的一次改革,曾被寄予任人唯贤的期望。前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程连昌曾说,过去的补充干部的模式是推荐、递条子、介绍、转入等形式。这个办法经常造成国家政府部门想要的人找不到,不想要的人硬往里塞的情况,根本谈不上职位和人才的吻合,谈不上任人唯贤,更不用说高效了。但在当时,由于改革开放呼声的高涨,更多的人选择下海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通过这种途径成为公务员的人数较少。

90年代:公务员并不是最佳选择

     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发布并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己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994年,人事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组织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首届招考。3天内有近14000人咨询,新闻界称之为万人赶考公务员。前几届的“国考”,平均招考和录用比例为三十六七比一,后期达到46:1。
      但在当时,进机关做公务员仍然不是很多青年就业的选择。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分配工作进入到各机关、大型国企,公务员并不是最佳选择,公务员人数甚至出现了减少的趋势:原有的公务员队伍中出现了下海经商的高潮;1999年,中央全国地方机构改革会议决定,市县乡政府部门要精简的人数不下280万,是原来的一半,但这场改革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003至今:千军万马挤上国考“独木桥”

      2006年1月1日,历经4年和十余次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样一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有了法律保障,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开始走上了法制化道路。
      这一时期,正是公务员考试急剧升温的时期。虽然招聘职位增长到了一万多个,但与百万考生的期待仍相去甚远。2011年国考,140万人报考公务员,最热职位创下4961:1的纪录。而2003年报考人数只有8.7万,几年时间增长了15倍。2012年国考报名临近截止,报考人数过百万只是时间问题。

1994年,首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在京开考。

王运正,曾任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上世纪90年代初辞官下海,成为当时的代表人物。

公务员堪称“金饭碗”,权钱诱惑裹挟考生 Think Again

“强势政府”之下,权力是难以割舍的诱惑

      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各项改革措施常常意味着“放权”,然而到了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了大政府时代。中国的现状是:“法无明文禁止的政府权力,政府即可随意行使。”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桑百川认为,“政府行政权力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能力仍然具有广阔用武之地,这是报考公务员热的体制基础。”
      我国新增国民财富超过三分之一集中在政府手中,政府选项目、政府投资,司空见惯。有评论称,行政权力也成为企业、个人顶礼膜拜的圣物。在这个官僚体系中,总有一天自己的职位提升,也能够在政府配置资源中发号施令,那份优越感和实惠自然可以超越任何职业。

经济飞速发展,政府受益匪浅

      公务员权力过大,自然可以在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1994年的分税制以后,政府财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者傅蔚冈曾表示,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GDP,意味着政府成为经济飞速发展的最大的受益者。在一个公开透明的财政体系下,政府获得的税入要经过纳税人的同意而流向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当下中国不存在严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约下的公共财政体系,公务员群体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财政收入增加的最为直接的受益者。
       没有市场创造的财富,政府怎么可能供养起这么多的公务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尚在乐观之中,公务员热还将持续。目前我国约有4000余万公务员,平均下来,一名公务员要靠33名中国人来养活。部分公务员可以无需创造财富就能分配财富,这也是吸引百万大军走上国考独木桥的原因。

在现实的诱惑下,考生们也日趋功利化

      面对权力和现实利益的诱惑,人们也从仰望理想渐渐开始脚踏实地、接受现实。80年代的大学生受自由主义影响很深,对到政府机关当公务员并不十分感冒,而想到大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去发展。但现今的大学生由理想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变得愈发现实。
      80年代末,公务员对大学生来说并非最好的就业选择,大部分参加国考的人仍抱有改革社会弊端的理想;但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创业活动或投身企业变得更加理性。英文论坛的一份“140多万人报考公务员的目的是什么”的调查中,79%的人都选择了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历年来,铁路、海关、税务等坐拥“钱权资源”的职位令考生趋之若鹜。2011年国考中,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一职以4961∶1的竞争比例高居热门职位榜首,而气象、地质、水利、海洋、统计等“冷衙门”很少有人问津。面对现实的诱惑,理想往往脆弱不堪。

国家公务员被称为金饭碗,其带来的权力、经济利益让许多人难以割舍。

目前我国约有4000余万公务员,平均下来,一名公务员要靠33名中国人来养活。公务员可以无需创造财富就能分配财富,这也是吸引百万大军走上国考独木桥的原因。

国考热背后有着“社会风险”隐忧 Think Again

暴露出“身份社会”依然存在

      “身份”,是隐现于诸多新闻事件之中的一个关键词。从个别地方招录干部子女的红头文件,到“拼爹就业”背后的无奈,“身份”的重要作用尽显无疑。“身份”不同,社会地位就会变得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平、发展机会自然不会均等。而平民打破这一“身份壁垒”的重要武器就是通过国考,走上仕途,给自己以不同于常人的身份象征。
       于是我们看到了公务员考试辅导产业的畸形火爆,看到了国考时候的面试环节,大家奋力拼杀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中。而获得公务员的身份后,压力便可以被轻松消解,一条看上去平等的通路摆在面前,大部分人自然不会甘于人后。一旦获得特权,凭借身份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的例子并不少见,考试选拔出了社会的蛀虫,这种担忧并不多余。

争捧“金饭碗”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公务员考试是对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百余万人挤上报考公务员的“独木桥”,自然需要一年乃至多年的精心准备,宝贵的青春和学习时间都留给应试,最终的考试结果仅是极少数人如愿以偿,即使最优秀的人才有幸挤进公务员队伍,也要论资排辈,无端耗费最有创造力的青春,而不是去从事最需要有创造力的职业,这是真正的人才浪费。
       由于官僚体制的束缚,很多人才难以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他们本可能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岗位上,作出比当公务员更大的贡献,但受到“官本位”的影响都削尖脑袋以谋求一官半职,他们的专业价值、学术价值、创新价值,自然无法体现。

国考火爆终将导致政府转型困难

      恰如之前所说的那样,公务员的诱惑力就在于政府权力过大而带来的权力寻租的无限可能。多年来,政府转型的呼声居高不下,从管理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从主导市场与投资到主导公共服务与建设。但如果政府成功转型,那么其权力与利益必将大打折扣,公务员的光环消失,变成了干一份活拿一份钱的普通工作国考还会如此火爆么?
       近几年,人们已经默认公务员目前所享有的权力利益还有各种福利与保障的长期性,这种社会心理预期必将导致改革失去应有的动力,使得政府转型变得更为缓慢与不易。有评论认为,“公务员热”势必加强权力精英化的趋势但,权力精英化其实是一个“陷阱”。其一,精英治理必然会导致工作中人为因素的加强,从而忽视制度建设与约束的意义;其二,精英治理会导致对既得利益与秩序的加强维护,从而阻碍政府转型工作;其三,它会导致越来越庞大的官僚人群,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现代民主社会将背道而驰。

百万人的拼杀,一旦成功,将获得代表权力和地位的公务员“身份”。

很多大学生受到“官本位”的影响都削尖脑袋以谋求一官半职,他们的专业价值、学术价值、创新价值,自然无法体现。

乔布斯只是把平凡做到了极致

结语

Conclusion

读书、考试、做官,本是古代社会的精英之路;而放在现代社会,社会栋梁醉心公考,被绑架的不仅仅是精英的成才之道,也是国家的未来。
往期回顾 更多
50张图片1/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em:1:]  [em:2:]  [em:3:]  [em:4:]  [em:5:]  [em:6:]  [em:7:]  [em:8:]  [em:9:]  [em:10:]  [em:11:]  [em:12:]  [em:13:]  [em:14:]  [em:15:]  [em:16:]  [em:17:]  [em:18:]  [em:19:]  [em:20:]  [em:21:]  [em:22:]  [em:23:]  [em:24:]  [em:25:]  [em:26:]  [em:27:]  [em:28:]  [em:29:]  [em:30:]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   
责编:@张鑫(微博链接) 邮箱: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部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