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一口想吃大胖子,高校举债谋发展 Think again

1164所地方高校负债2634.98亿元

      近年来高校扩招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到了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却让学校的教学设施更加“捉襟见肘”。为了学校发展,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高校更倾向于向银行直接贷款。据统计,全国1164所地方高校负债高达2634.98亿元。而高校往往没有能力偿还巨额的负债,因此,高校呆账、烂账不断出现,最终政府成为偿还者。如山东省31所普通高校债务余额分别为40.72亿元,其中85%以上为政府负有担保责任和可能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河南省审计厅对河南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审计发现,五所高校贷款余额逐年增大、偿还困难。截至2009年底,五所高校借款余额达28.55亿元。五所高校当年的非限定性净收入,不足以偿还当年的债务本息,债务风险较大。同时,2010年,湖南省45所高校可用于偿还债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不足以偿还当年到期债务本息;部分高校主要靠借新还旧偿还贷款本息。

拆旧建新:形象工程下“摆设”频现

       高校为了面子工程不惜重金建造各种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像假山、人工湖、石碑等一应俱全。而校方天价建校门更是成为众矢之的。据悉,山东聊城大学校门因其造价高达8000万元而被称为“高校最大、造价最高的大门”。其他大学如南昌大学校门造价2000万至3000万元,合肥工业大学校门 造价500万元,浙江城市学院北大门造价800万元,西安文理学院造价888万元。不少校方认为气派、豪华的大门,不仅是学校的面子、形象的问题,还可以带来诸多的好处:学校评比必然会占优,生源也会更好,即使是收费标准,多收一点的理由也更充分容易。但这些“摆设”对大学的教学水平没有丝毫的帮助,反而冲淡了大学里那份文化气息。

增地盖楼:盲目扩招拼规模

       “我校占地面积XXX平米,在校人数XX万”已成为高校为自己宣传、争取生源必出的一张牌。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在校大学生已超过原来的5倍以上,使得各大高校不断建新校址、扩建校园面积、新建办公大楼等,甚至出现一个大学有三四个校区的情况。在校区多的地方美其名曰“大学城”,在“大学城”光鲜的外表下却是各高校负债累累,入不敷出的囧态。决策者们显然忘了新扩建的高楼必须与新增生源数形成一定比例才可能使收支平衡,盲目而不考虑后果的扩建使高校面临着债务危机,最后不得不靠卖掉市中心的老校区而还债。

在高校、政府和银行三者共同的作用下,高校负债形成。

山东聊城大学耗资8000万元打造的大门。

积重难返,为还债使尽招数 Think again

提高就读收费,羊毛出在羊身上

       高校欠债的解决办法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承担或向高校进行财政补贴,但我国高校欠债数额巨大,光靠财政是无法填补这个巨大漏洞的,所以很多高校通过增收学费和其他费用来增加收入。2003年广东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高价班”,有的叫 “公办新机制本科班”,有的叫“国有民助二级学院”。这些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略低于原校本部招生专业,但收费却是原专业的3~4倍。还有的高校招生收费实行“双轨制”。即对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计划内招收的学生实行公费,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计划外招收的学生,可缴费入学,或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缴费入学。与此同时,高校在这些收钱手段之外,还增加很多杂费,每个学生都不被“放过”,导致很多贫困家庭学生生活更加拮据,甚至可能因此辍学。

卖地偿债,高校成为房产热土

       很多高校的老校区位于市中心,随着房产的持续发展,加上地理位置优越,成为房产开发商眼中的一块肉。为了还债,很多高校把自己在市中心的老校区变卖给出价很高的地产商,将老校区的师生、教学设备迁往位于郊区交通不便、学术气息不浓的新校区,丧失了原有的办学特色。针对湖北高校负债已经超过100亿元的情况,湖北省发布《意见》,规定凡建有新校区且占地面积达到核定规模的高校,其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必须在2012年底以前通过“招、拍、挂”或者政府收购储备等方式进行处置,其土地出让收入在扣除必须上交中央的税费和计提各项专项资金后,原则上用于偿还债务。对负债较重而处置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不积极的高校,其所在地政府要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以此办法来减轻高校的债务负担。

与民办学院合作,收取挂靠费用

       现在社会上出现很多公办大学“吃撑了”而民办大学却“饿肚子”的情况。在民办大学为了解决招生问题,公办大学急于解决债务问题的前提下,二者一拍即合,由民办大学出钱挂靠在公办大学名下招生,但在管理上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有独立的校园和办学设施。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通常是由该独立院校自行签发,与所属的大学关系不大。这是公办大学生财的又一途径。如广东省的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就挂在中山大学名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挂在北京师范大学名下等不胜枚举。
.........................................................................................................................

校内商圈引资,后勤业务外包

       高校扩招使在校学生人数大增,同时带来了无限商机。学校采取将后勤业务外包和出租校内商铺的方法收取租金,补贴入不敷出的财政。但高校将后勤业务除了补充学校财政收入外还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空间。2010年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原部长江建勤就利用职务之便先后为十余下属评定职级、职务升迁、调换工作岗位谋取利益,收受贿赂共计40.8529万元、美元0.6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1年。同时落马的还有武大后勤服务集团原总经理朱山河、武大后勤服务集团原副总经理何力、后勤集团维修队长彭烈。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挂靠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

江建勤为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原部长,因利用职务受贿40.8529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1年。

各种催化作用:背债不能全怪高校 Think again

下拨资金有限且不均,只能自谋出路

       据教育部相关资料显示,2001至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约2700亿元增加到约1420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4.3%提高到15.8%。教育已成为我国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但是对于近年来高校发展速度以及教育需求而言,财政下拨的教育基金仍显不足。首先,据统计资料,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为2305所,其中公办学校1379所,假设下拨的资金平均分配,每所学校可获得财政支持10亿左右。这10亿元除去学校基本建设,还包括科研经费、学生补贴等费用,因此,能够让高校留用作基础建设的支出很少,与相关硬件资源的更新和扩张需求无法匹配。其次,每年教育部下拨的款项是一定的,而款项并非均分。名校、级别高的学校,相应的资金较多;学校资源集中地区蛋糕虽大,但也切分的更细。因此,在为了提高声誉和竞争力,为学校谋求发展而又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举债成为了首选的出路。

各种评估视察,勒紧裤带大跃进

       评估是对高校的综合实力的考评,主要分为硬评估和软评估,但是由于存在软评估缺乏相关标准和操作性的错误观点,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迎评过程中片面强调硬指标和硬件设施的达标,主观造成了如火如荼搞基础设施建设和现有设施维护更新的局面。同时,以本科评估为例,各高校为了在这一关乎学校声誉和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宁可大举借债也要在评估之前将学校翻新一遍,甚至建造许多观光型大于实用性的摆设工程。其中,许多老牌学校更是因为设施陈旧亟待更新,而资金支持却又难以填补巨大缺口,无奈只得借债进行。例如2006年媒体爆料,人民大学校内一座有十年多历史的三层食堂安装了两部观光电梯,耗资百万但鲜有人用,被师生质疑是面子工程。总而言之,各种评估、评优切实关系到高校的地位和知名度、教育部或地方政府下拨的资金额度、学生招生人数等等,专家一语点破其中玄机“这些可都是事关学校命脉的!输得起吗?谁都输不起!”

借钱有底气,公办高校无破产之忧

       公办高校作为政府财政支持的事业性单位,不同于国企,关乎到国民教育和未来人才的培养,政府不会轻易的弃之不顾。据相关资料,2007年教育部长周济表示,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教育部已得到银行方面的支持,将把一部分对高校的短期银行贷款转变为长期贷款。同时,教育部也要求各学校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偿还债务。正由于教育事业的特殊性,虽然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了高校和政府共同头疼的问题,但政府又无法割舍公立学校任其完全市场化破产重组,因而各高校在举债之时底气十足。同时,由于公办高校与政府的亲子关系,银行认为贷款给公办高校相较于企业更为安全稳定,因此银行十分乐意贷款给高校,甚至将名校作为优质客户,追上门去“被”贷款,贷款额度动则上亿。

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是原来的5倍以上。

公办高校作为政府财政支持的事业性单位,使银行十分乐意贷款给高校,甚至将名校作为优质客户,追上门去“被”贷款,贷款额度动则上亿。

“欠”下的未来:巨债谁偿如何偿 Think again

依靠政府收拾烂摊子并非良策

       虽然政府资金下拨填补是高校偿债的一个必要举措,但是单方面坐等政府收拾烂摊子并非良策。首先,财政支出有限,全国高校举债额度过大,即便政府拨出一定资金填补债务黑洞,也只是杯水车薪,加之高校后续的发展和相关软硬件跟进,有限的财政补贴无法治本。例如,浙江省政府曾拨出40亿用作高校贷款补贴,而40亿仅仅只能补贴贷款利息。其次,即使政府下拨资金为高校偿债,将会更多地照顾优质资源高校,无法顾全。最后,财政负担高校债务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教育财政制度和国家公共财政制度的建设,降低财政资金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影响公民对公共产品的享用。总之,此举不仅治标不治本,同时还加重公民负担,损害公民权益。

需盘活高校资源,扩大资金来源

       据媒体报道,许多高校在扩建改建之后,许多硬件设施都处于闲置或利用水平很低的状态,例如某些高校的游泳池由于长久不适用而变成了青蛙的乐园,天文台空有外壳从不开放等。高校扩建的事实已经形成,即使拆毁许多形象工程也无法实现偿还债务的目的,反而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因此,许多高校缩减职工福利和科研费用、苛扣学生补贴、为节约电费禁开空调使之成为摆设等行为将会造成一系列恶性循环,只有盘活高校现有资源,使闲置资源得以利用,现有资源高效利用,才是基于高校自身的固定资产和自身财富的一条可持续道路。例如,高校可以利用软资源对社会进行开放性的有偿授课,体育设施如游泳馆、羽毛球馆有偿对外开放,图书馆面对市民出售有偿借书卡、会议室出租等形式来盘活资源。节流的同时实现开源。

吸引社会捐赠,尝试适当引入民间资本

       据相关资料,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对高校的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斯坦福大学基金占其全部净资产的78%。这些基金与华尔街的其他基金不同,主要来源为校友和社会捐赠,主要目的不是赢利,只需要满足捐赠者一定目标的回报,如教育楼命名,研究项目等,再通过资金运营,实现学生奖学金、科研经费、基础建设的回援。除了捐赠意外,还有大量的社会投资人,对学校注入社会资本,但不左右学校决策。与此同时,我国的高校基金刚刚起步,门槛很高,国内运营较好的有清华大学的基金会。无论如何,社会捐赠和大学基金将是未来高校逃出负债深渊的一剂良药,但一定要防止过度市场化和健全有关监管制度,防止基金滥用。

清华接受真维斯赞助修建的教学楼,以企业名称真维斯命名。

造神运动,避免不了的循环?

结语

Conclusion

债务无毒,过量致命。已经无法承受债务之重的高校,与其过分依赖政府的亲爹主义和相信校银联姻的美好前程,不如收起苦情的脸想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往期回顾
50张图片1/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em:1:]  [em:2:]  [em:3:]  [em:4:]  [em:5:]  [em:6:]  [em:7:]  [em:8:]  [em:9:]  [em:10:]  [em:11:]  [em:12:]  [em:13:]  [em:14:]  [em:15:]  [em:16:]  [em:17:]  [em:18:]  [em:19:]  [em:20:]  [em:21:]  [em:22:]  [em:23:]  [em:24:]  [em:25:]  [em:26:]  [em:27:]  [em:28:]  [em:29:]  [em:30:]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   
责编:@霍默静(微博链接) 邮箱: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部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