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岗位上的乡党委宣传委员郑垧靖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1日 08: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云南网

郑垧靖,男,1971年8月出生,龙陵县象达乡人。曾任龙陵县平达乡党校教员、党委委员、宣传委员。2009年12月13日,郑垧靖在会上突发大面积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因公殉职,享年38岁。

他是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党委宣传委员郑垧靖。2009年12月13日,郑垧靖在会上突发大面积脑出血,12月14日上午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享年38岁。

近日,中共云南省委作出关于追授郑垧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共产党员向郑垧靖学习。

河畔捡石头 全家“最甜蜜”的出游

“很多时候,我以为他又下乡了,当我意识清醒时,发现这次他不是去40天,400天,4000天……而是永远永远地离我而去了。”

——郑垧靖的妻子杨翠芝

约20平方米的一个单间,就是郑垧靖在平达乡的家。房子是郑垧靖妻子杨翠芝单位的宿舍。

推开门,房间被一个陈旧的衣柜分割成两部分,里面是郑垧靖夫妇的“卧室”,外面则是一组沙发和一张茶几,“客厅”最多能容纳7个人,其中两个人还必须拿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面。

一面墙上,挂着郑垧靖的遗像,遗像前摆放着两个苹果。隔壁,另一个单间,则是郑垧靖的女儿的卧室,除了一张床,几乎没有什么家具。

在杨翠芝的印象中,郑垧靖曾失眠过一次。2003年3月,郑垧靖从平达教办借调到乡党校工作,在到乡政府上班的第一天晚上,郑垧靖第一次失眠了。“他说,到乡政府是他人生的转折,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学生,而是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和千家万户的老百姓。”

小河村村民李德仁,在接受采访中说过,“多数时候,郑老师都是靠脚走路来村里。”一来一回得走上近10多里路。

郑垧靖每个月有1600元的工资,“他是一个不讲吃,不讲穿的人。”杨翠芝说,只有在一种情况下,郑垧靖会提出“多做点饭菜”的要求。“村里的人,到乡上来赶集,有些路途遥远回不去,老郑就告诉我多做点饭菜,让乡亲来家里吃。”杨翠芝说,其他时候家里做什么,郑垧靖就吃什么,有时,一碗冷饭,一碗面条就打发了一顿饭。

去附近的香柏河捡石头,是杨翠芝最难忘的一次一家三口集体出游。“那是一次从亲戚家回来的路上,老郑说带着我们去香柏河里捡石头。”杨翠芝说,这也是郑垧靖的爱好,到河里捡一些样子奇怪的石头。

“他去世的前一个月,有一天抱着一个大南瓜回家,一看见我就笑眯眯地说,是村里的陈大爷送给他的。”妻子杨翠芝回忆起丈夫,几度哽咽,眼泪浸湿了整张纸巾。

他办的栏目深受群众喜爱

——平达乡文化站 陈平凤

平达乡广播站的自办内容可不少。“平达信息、政策法规宣传、民情热线面对面、致富能手现身说法、广播会议、双语广播、生活百科”等八个栏目中,很难挑出一个当地百姓不喜欢的节目。

“这些栏目的策划、运作,一直是郑老师亲自操办。”3月4日,平达乡文化站的陈平凤说,郑垧靖从广播站开播,到他去世,几乎没有一天,不在关心着百姓是否喜欢听他们的自办节目。

如果真要评选出一个“王牌栏目”的话,百姓最爱谈论“民情热线面对面”栏目。栏目通过开通热线电话,听取百姓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请乡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到广播站为百姓解疑。

除了办广播,郑垧靖从2003年起,开始从事宣传工作,在这期间,他的稿件被《云南日报》、《保山日报》等报刊采用95条,龙陵政府网络采用信息100余篇,龙陵电视台播发了郑垧靖采写的信息104条。他的同事整理之后,用A4纸打印了100余张郑垧靖生前采写的报道。

他像乡长一样地工作着

“垧靖,为农民写了很多文章,却没有一纸半文写到他自己。他生命最后的六个月是在我们村的土地上、是在农民家中度过的。”

——河尾村主任 陈开能

2008年8月11日,平达乡小河村委会周边降下罕见暴雨,造成了山体大面积严重滑坡,当天下午3时30分,平达乡文化站的热线电话突然响起来,平达乡下大寨村民小组村民蒋香芹到小叠水旁的茶山采茶,山体滑坡把人卷入土堆里。

当时正在小河地段堪察山体滑坡情况的郑垧靖,接到消息,立即赶到事发地。

事后,郑垧靖的同事们了解到,当时山路被塌方山体堵死,倾盆大雨一直在下,山体一直还在往下滑,郑垧靖冒着被滑坡山体淹没的危险,向出事地点赶去,鞋子被泥浆陷住拔不出来就干脆赤着脚走。

待他赶到出事地点时,看到的是将近300米的滑坡山体,此时滑坡还在继续,只见泥浆裹着石块翻滚着向山下倾泻。郑垧靖带领着已经赶来的数位群众冒雨沿滑坡处往下找人。郑垧靖以及几名当地的村民,用铁铲、用手扒土寻找,一直找到当晚8时30分,被埋妇女仍没有找到。一直在滑坡的泥石流,逼迫郑垧靖等人撤离现场。

回到乡政府,郑垧靖顾不上洗去身上的泥水,写下了平达乡小河村“8·11事件”的报道,消息报道后引起了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次日,龙陵县一副县长带队的抢险救灾指挥小组就到达平达。他们首先赶到事发地点与乡村干部群众共200多人展开了全面搜救行动。8月12日中午,遇难者的遗体被找到了。

郑垧靖,在受灾点一住就是45天,直到河尾大沟全线通水后,他才撤离现场回了趟家。“能够活着回来,见到你和女儿就算命大了。”3月4日,杨翠芝向记者转述,当时郑垧靖回到家里对他和女儿这样说到。

责编:吕莎莎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