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0日 11: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云南电视台
沃土作证
“无论挂钩哪个村,都要为这里的群众实实在在地做些事。” 郑垧靖先后挂钩好几个村,跑项目,要资金,和群众交朋友,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他走后,身后的沃土长出了无限的希望——
为了更好地落实工作责任制,平达乡党委政府一直实行班子成员挂钩包村制度。郑垧靖从进入乡党委班子以来,每年都具体挂钩负责一个村的工作。不管到哪个村挂钩,他都严格按照乡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村“两委”班子一起运用“一盘棋”的方法,科学分析村情,找准发展优势,理清发展思路,统筹抓好产业发展、维护和谐等工作,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黄生留书记说,几年来,根据工作需要,他的挂钩点一变再变,但不管挂钩哪个村,他都能协同村两委一道对本村的资源情况进行排查,结合实际拟定出本村产业发展的目标思路上报乡党委政府。在得到乡党委政府的认可批复后,他总是全力以赴地与村两委班子一道去组织实施。
他发动村民培植新产业时,从来不讲大道理,总是从身边人、身边事出发,一笔一笔对比算账,让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农民群众相信“眼见为实”,他主动向乡领导反映组队到外地核桃、烤烟种植区学习,将参观过程拍摄下来,做成VCD光盘,进行广泛宣传。
原平达乡副乡长刘志仓回忆,2005年,郑垧靖作为工作队员之一参加小河村试验种植烤烟。一家农户见烟苗长势不好,中途就放弃了管理。郑垧靖与同事拼钱买化肥,给烟地浇水,烟叶长好了,却因烘烤技术不过关而失败。他们付出了工资,付出了心血,付出了汗水,结果还被群众认为被干部“害了”,大家都觉得很委屈。但郑垧靖从失败中看到了这片土地种植烤烟的希望,也进一步坚定了苦练本领的决心。
在郑垧靖出生的象达乡邦工村,挂钩该村的乡武装部长韩生安非常感激郑垧靖的“金点子”。在郑垧靖的指导帮助下,邦工村采取“扶持大户带动一般种植户”,一位村民小组长带头种植20亩烤烟,全村很快完成了278亩的种植任务。
郑垧靖在2004年12月19日撰写的《引进产业需慎重致富希望不落空》一文中认为,产业因地分布,各地的产业又不尽相同,这说明在兴“大产业“风之前,没有进行过充分的分析和论证,这是缺乏科学发展观和持续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地研究多个产业,先从试验开始,再到示范,成功之后才进行推广,产业间做到互相调剂,季节互补,让农民一年四季都有好收入,但又不能盲目,在产业发展中必须摸清市场动向,该增就增,该减就减,该转就转,灵活多样引进产业是有必要的,但决不能盲目,要多分析、研究,看市场,看历史,预估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和破坏。
在郑垧靖的工作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烤烟产业能在平达坝子重新发展起来,实属不易,要倍加珍惜。烤烟生产要讲一个‘实’,讲一个‘用心’,真心实意干好,一件事才能做好。”
2005年,郑垧靖到小河村当工作队员,发现当地产业仅以茶叶为主,且茶园老化,管理落后。他便动员村民规范化种植,并请来技术人员到茶园指导种植和管理,现在该村的茶叶产业已初见成效。
小河村党支部书记陈必寿指着山坡上绿油油的茶树说:“郑老师确实苦得呢,从挖台地开始,就挽袖撸裤地一道道工序领着我们种茶!”当时,小河村有140多户人家,茶地共1000亩,平均亩产却只有40多斤。郑垧靖提出,实施“低改”700亩。群众宁愿茶树“疯长”,也不肯“砍”一些枝丫。他动员党员率先改造,手把手指导修剪、中耕、施肥。第二年,茶叶每亩产量增1倍。村里全部完成“低改”目标,还引来果树大户投资,在荒坡集中连片新开300亩茶园。
2006年,郑垧靖挂钩黄连河村。黄连河村地处冷凉山区,是一个傈僳族聚居村,这里山高坡陡,生存环境恶劣,村民增收渠道少,生活水平较低。前几年,乡党委政府根据黄连河的特点,开始引进山葵产业。但由于群众不了解不敢尝试,这项产业一直徘徊不前。为了发动当地群众发展山葵产业,郑垧靖驻村后,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充分发挥宣传干部的优势,千方百计向傈僳族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农村发展形势、产业政策等,坚定了傈僳族群众对发展山葵产业的信心。他与干部群众反复研究村情,并理清了发展思路,统一了群众思想。在宣传发动中,他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充分发挥宣传干部的优势,千方百计向傈僳族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农村发展形势、产业政策等,重新找回和坚定了傈僳族群众对发展山葵产业的信心。
2007年底,黄连河村的山葵面积从原来的不足100亩增加到312亩,种植户200多户,还帮助他们组建了山葵专业合作社。熟悉农村工作的郑垧靖深知,农作物的生产向来是三分种、七分管。为了不让群众利益遭受损失,他买来大量有关书籍,潜心钻研山葵种植技术,亲自到田间地头讲解要领、指导生产。同时,积极协调公司技术员到村开展技术培训、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协调生产用水……每一个环节,他都认真细致地做检查督促,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并详细做好记录。特别是在山葵采收期间,他每天都坚持与农户一起采收、分级、打包、装车、送货……每天都要忙到凌晨12点以后。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黄连河村的山葵产业有了新的突破,实现产值50多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发展山葵以前,一户人家一年也就1000元左右的收入!”村民们普遍反映。“郑垧靖依呢嘛着着咧,傈僳洞村民是的伊扎咯!”(傈僳语:郑垧靖对我们少数民族很在心呐!)家住黄连河村石小组58岁的傈僳族农民余文孝谈到郑垧靖时,老人家饱含深情地说:“没有郑老师来帮助我们发展山葵产业,就没有黄连河村今天的变化。”余文孝的老伴说,“我家种植2亩山葵收入1万多元,不仅更换了电视、电饭煲等家用电器,还在自家庭院里建起了洗澡间,安装了太阳能。冬天也能洗上热水澡,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是乡里来的郑老师给咱带来了新生活。”
2007年,郑垧靖挂钩橄榄寨村后,挑起了帮助橄榄寨村恢复发展烤烟的重担。乡纪委书记匡家斌当时作为工作队员,和郑垧靖一起在橄榄寨村发展烤烟。
匡家斌回忆道,郑垧靖自己掏钱买来笔记本和笔分发到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手中,要求大家在整个烤烟生产过程中都要记好工作日记。每周他都要利用一天的时间把大家聚在一起,听一听大家的工作情况、烟农反映的问题。他还从烟站协调了《保山市烤烟综合标准》发放到工作队员手中,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并结合到烟地看到的实际情况和大家一起讨论,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以更好地指导烟农,让工作队员掌握了更多的烤烟生产技术,同时也调动了群众种植烤烟的积极性。他一改过去按烟农上报种植面积汇总上报的传统做法,和工作队员冒着烈日深入烟地进行烟株清点,确定准确面积后再上报,既杜绝了为完成任务虚报面积现象,又给烟农算了一笔明白账。
在他和工作队员的精心指导下,烟农发展烤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2007年、2008年,全村分别种植烤烟80.16亩、220.5亩,圆满完成了乡上下达的种植任务。
2008年初,郑垧靖挂钩平安村后,按照乡党委政府的部署,开始在平安村指导发展烤烟产业。但是,平安村几年前就种过烤烟,由于种植技术等原因未能成功,全村种植面积只剩下22亩。此后,村民一直“谈烟色变”,无论怎样做工作,都不敢冒险尝试再次种植,甚至还产生抵触情绪。
在郑垧靖挨家挨户做工作时,有四、五户农民甚至直接对他讲:“郑老师,如果你有其他的事,就进来家里坐坐,吃饭喝茶;如果是种烤烟的事,就不要白费口舌了,说破天我们也不种了!”
郑垧靖没有打退堂鼓。他先做通寺坡蒋村民小组小组长蒋朝周的思想工作,和他一道在3亩多的地里搞早植烟试点。
平达乡乡长廖书发讲述了一件“公开的秘密”:郑垧靖挂钩平安村发展烤烟时,就以动员与自己私交较好的寺坡村民小组长蒋朝周带头种植3.38亩烤烟为突破口,自己一面与乡政府领导讲“条件”,如果种失败了要弥补蒋朝周一定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他手把手指导蒋朝周种植烤烟,还探索如何在烟地里套种包谷。那年,蒋朝周一炮打响,亩均产值达到1860元,远远高出了种包谷的收入。通过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群众的态度发生转变。
郑垧靖抓住时机,与村“两委”多次组织召开户主会、致富能手会,并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发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同时,郑垧靖请来县农广校和乡劳动保障所的技术人员为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与县信用联社、烟草公司等单位多方协调,争取支农惠农资金,让群众没有后顾之忧。而郑垧靖也连续几个月忙碌在烟地中,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通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平安村共发展烤烟300多亩,超过计划100亩,实现产值48万多元,人均增收100多元。
如今,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烤烟产业的信心。2009年,全村又发展早植烟212亩。中断近10年的烤烟在平安村重新得到巩固发展。平安村寺坡廖村民小组廖万昌回忆说:“郑老师刚到村时就给我打过电话,让我带头并发动群众种烟。我当时心里没底,就和他说,烤烟产业不可能在平安村重新发展起来,老百姓十多年前就整怕了。”“后来我家也种起了烤烟,在去年烤烟大田移栽时,生产用水发生了困难。为了不误节令,郑老师主动协调资金,在街上买了800多米黑色胶管,让组长找车给我送来,还多次亲自跑到我家的烟地询问使用情况。郑老师对我家有恩,我一定要把烤烟种好,告慰郑老师的在天之灵。”
2009年7月,郑垧靖被乡党委派往河尾村挂钩,这是他生前最后挂钩的一个村委会。他进村后,认真听取了村“两委”对村情的分析介绍,并带领村“两委”到全村各地作实际调查研究,根据全村的土地、气候等情况,决定首先重点发展烤烟、核桃、石斛等产业。
郑垧靖和村“两委”都非常清楚,要在河尾村发展烤烟,工作的重点、难点在于转变群众的生产观念。郑垧靖带领村“两委”干部到规划种植烤烟的村民小组召开村民会议,并到抵触情绪较重的农户家中做思想开导动员工作。
工作中,的确有部分群众不愿意种。有的说:“如果有别的事,到家里吃饭喝茶都欢迎,如果是来讲种烤烟,就别费口舌了,说死也不种!”有的见他们刚进大门,招呼都不打就从后门走了。郑垧靖听到这样的难听话,吃到这样的“闭门羹”也不怒不恼,却反过来开导村干部说:“想不通的群众只是少数,我在别的村也遇到过了,只要我们的工作做细,真心为民,他们想不通只是暂时的。”他一边带领村干部深入各组各寨做思想工作,一边组织村民小组长和部分群众到平安村、腾冲的界头乡参观学习烤烟种植,使群众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在郑垧靖的发动和指导下,河尾村的烤烟产业终于顺利发展起来了,当年共种了120亩。
陈开能说,在我们村发展核桃种植产业,有过一段不成功的历史。1997年,我们村种植核桃1200亩,由于当年的服务工作不到位,农户缺少种植技术,按传统方式,只管种,不重视管理,核桃挂果率低,效益也就低,现在要再次发展核桃产业,许多农户已失去信心。这一次,郑垧靖不是用“压”的手段,而是用一种新的思路引导农户种植核桃。他组织了一部分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农民到永平、漾濞参观、考察。通过参观、考察,农户学到了种植核桃的经验,只要真正做到“三分种植、七分管理”,核桃的经济效益是很大的。
回来后,郑垧靖亲自上山,现场指导打塘,严格按照“七个一”要求规范种植。在郑垧靖与农民们一起劳动、一起流汗和精心指导下,河尾村新种了3100亩核桃。这个村的石斛产业也是在郑垧靖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他邀请石斛协会的专家到现场进行技术讲解,示范种植,把种植技术要求录成光碟,播放给群众看,群众发展石斛的积极性提高了,使我们村的石斛种植户由3户发展到10户,种植面积由以前的10亩发展到50亩。
“就在郑老师殉职的前两天,还让我通知种早植烟的农户,由他在村党员活动室亲自培训一次;他还说过几天后,要带着村组干部到勐糯镇从岗村看看烟苗的长势。”河尾村支书郑再留难过地说,没想到这两件事成了他在河尾村一生的遗愿。
作为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郑垧靖积极主动参与全乡基层党建工作,在重点做好党建宣传、基层党建文化创建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指导乡直机关、各村党支部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乡党委书记黄生留回忆,郑垧靖同志充分发挥了参谋和助手作用。在党委决策议事的过程中,他总是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党委做出的决策、决议,他总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敢于承担责任,不揽功,不推过。对分工负责的工作,他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稳妥地去开展,去完成。他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做到了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和领导集体的威性。
郑垧靖心系群众,胸怀大局,无论是产业发展工作、信访维稳工作还是抢险救灾工作,只要接到分工,听到命令,他总是全力以赴、奋不顾身地去开展工作。他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大大地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短短几年时间,他把自己从一介书生变成了一个成熟老练的基层农村干部,变成了一个和普通老百姓最谈得来的,老百姓最信任的人。
黄生留这样评价郑垧靖:“郑委员的工作不亚于乡党委政府的任何一位实职副科级干部。我们班子分工与担不担任实职没多大关系,最关键是看他有没有一颗责任心,有没有一颗为老百姓做事的心,只要有这样的心,啥工作交给他都放心!”
2009年2月平达乡“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开展以来,刚运行时由于稿件来源少、宣传效果不好。郑垧靖及时向党委班子报告了这一情况。
为充分发挥大广播在内宣工作中的作用,乡党委于4月7日召开班子会,研究如何发挥大广播的作用,如何拓宽稿件来源。会上,班子其他成员认为要广泛动员全乡信息员向广播站投稿。郑垧靖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通讯员的经验提出,要建立一支以大学生村官和乡直单位信息员为主的信息员队伍,对他们要加强管理,强化指导,既要加压,又要激励,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建议,每个村大学生村官每年要有12篇信息任务,乡直单位信息员每年要有6篇信息任务,每超额完成1篇奖励10元。党委班子经过讨论研究,采纳了他的建议。通过一年的运行,平达乡“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信息量足,效果好,逐步成为全县学习推广的经验做法。
2009年6月,乡党委召开班子会议。此次班子会主要是讨论乡党委班子成员分工问题,首先由主要领导对班子成员今后工作做一个调整,并对负责事务做具体安排,随后,由分管领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轮到郑老师发言时,他一脸严肃地看着黄书记说:“书记,我继续分管综治维稳,我个人没意见,但今天的会议主题应该改一改。”
没想到,书记只是会心地笑了一笑,说到:“好吧,你谈谈你的看法”。
接着,郑垧靖说:“各位领导,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到新闻报道的新疆‘7·05’打砸抢烧事件,有没有想到即将到来的60年国庆,而我乡宗教信仰群众较多,又靠近缅甸,曾经也出现过邪教组织。所以我乡现在要加强对宗教、民族、维稳等工作的管理,下面我提几点建议:一是针对60年国庆之际,请各位领导提供些好的材料,以便我做好平达的宣传;二是希望主要领导督促挂钩领导和工作队员,切实配合挂钩做好维稳工作。另外,我还啰嗦一句,针对平达村、河尾村种烟意识不强,我建议抽调能力强的工作队员驻村管理,如果这两个村的烤烟产业搞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多了。今年,我挂钩河尾村,这个村的工作就交给我了。”
郑垧靖充分利用“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宣传栏、远程教育系统、电教片、工作简报、新闻稿件等宣传工具,深入宣传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乡党委年度抓党建工作的措施、目标;同时,他还指导各支部喷刷党建宣传标语、办好党建宣传栏、开展好基层党建文化创建活动,广泛宣传党建工作内容。
平安村党支部书记张家茂回忆说,2008年初挂钩平安村后,郑垧靖针对平安村党员队伍年纪偏大问题,把青年积极分子作为培养对象,发展了3名新党员,培养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使这个村再没有党员空白小组。他还带领党员喷刷了党建宣传标语,编写工作简报,帮助制作了村务公开宣传栏,跟移动公司协调来1200元,做得了20个办公沙发。为让外出务工回乡的党员重新创业,他经常与村委会的同志进行促膝长谈,给他们带去先进的致富点子,积极为他们争取资金、项目支持,让他们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重拾了带头创业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乡党委书记黄生留回忆说,2009年9月,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农村启动后,郑垧靖担任平达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在积极主动参加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的同时,他还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宣传报道、引导指导工作,推动全乡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乡长廖书发说,郑垧靖每到一个村,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随时随地宣传讲解科学发展观,让群众一看就会,一学就懂,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经常深入各村各单位捕捉特色亮点,发现先进典型,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一个个生动的画面,用文字详细记录下活动各阶段各环节情况。在活动中,他共报道学习实践活动新闻20多期,指导编写橱窗6期,板报24期,制作专题广播20期,喷刷大小标语100多条。
河尾村是全乡基层党建工作的示范点,郑垧靖非常重视这个村的基层党建工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他引导村“两委”把学习科学理论与吃透村情民情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抓思想打基础、抓思路谋发展、抓制度强措施、抓队伍重落实、抓典型齐奋进”的工作思路。他全程参与了这个村以“一支队伍、一个场地、一组音响”为载体的基层党建文化创建活动,指导他们将文化和党建有机结合起来,让党员群众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
他参加了这个村每一场会议、每一次活动,并指导“两委”采用“火塘党小组会”、产业现场会等形式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他帮助制定了40多项管理制度,规范上墙。他争取到15000元钱,购置了43套新桌椅,解决了村办公设备差的问题。
在他殉职的三天前,自己垫出1000元钱,到县城亲自设计,为这个村制作了基层党建宣传展板和10面礼仪旗。在郑垧靖同志精心指导下,这个村的基层党建工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民间文化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利用大喇叭使“党的声音进万家”,利用党员活动室、农村党员书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电教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争做“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的好党员、好干部。
在郑垧靖去世前几天编写的信息《章赛村“六学”科学发展观成效显著》中这样写道:“读书学、讨论学、辅导学、交流学、帮助学、书信学……全体党员不把学习单纯看成是一个任务被动学,而是作为指导和推动工作的动力主动学。通过开展活动,看准了村情。找出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理清了发展思路。”
郑垧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份新闻稿件《小小联系卡 为民难事》这样写到:“一个小小的村庄,能谈科学发展观吗?能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吗?章赛村党支部的回答是:用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的工作理念与村民共同学习并运用科学发展观。一张卡生动地诠释了这个问题……”